印尼的彷徨

在一群伊斯兰教国家之内印度尼西亚最可能在下一世纪产生重要的作用。一因为她的人口,二因为她的资源,三因她海洋国家的地位,四因她本身之可变性。

这国家包括着一万三千岛屿,东西横跨三千英里。人口两亿,仅次于中国、印度与美国。所产石油、木材、橡胶与锡矿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因为地域的近接与内在华裔的特殊情形,印尼也可能与中国发生重要关系。

印尼在13世纪之前原为一群各不相属之小王国,佛教与印度教在七至八世纪(中国时在唐朝)传入,这些小王国以印度教诸神做护佑。至13世纪爪哇之马扎帕奚(Majapahit)王国有统一诸岛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态势。她的扩张政策引起元世祖忽必烈的干预。1293年元军之攻爪哇固然是无功而返,可是自此马扎帕奚的统一运动也因之失去实质。她之令各岛称臣,也不外和亲纳贡等传统方式,缺乏统一之内在的意义。15世纪郑和之巡行南洋,即曾与盘踞马六甲海峡之海盗(也是华裔)和婆罗洲之土酋作战。可见得当时所谓印尼之跨岛王国早已有名无实。

17世纪荷兰之东印度公司开始扫除其他西欧各国在诸岛的势力,自此整个地区称荷属东印度(Dutch East Indies)。但荷人占领诸岛,由沿海伸入腹地仍经过一段长时间。又直至19世纪前期东印度公司始将治理诸岛权力交荷兰政府。然则印尼在荷治下成为一个政治实体,名目上前后三百五十年。

荷人初攫得此群岛屿肆无忌惮。尤以处置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或称摩鹿加Moluccas,在西里伯斯至新几内亚之间)最为残酷。当日冷冻尚未发明,治肉专赖香料。荷人企望专利于欧洲,凡其在各岛力之所及则全部霸占。不能控制则前往将其耕作破坏居民屠杀,剩余的强迫迁徙。马克思论“初期的累积资本”,其实况为“历史的展开乃是征服,奴役,抢劫,谋杀。一言以蔽之,武力为最”(《资本论》卷一章二十六)。征之荷兰在印尼情形所述并不为过。

即至19世纪大部时间内荷人推行的“种植方案”(Cultivation Plan或Cultural Program)亦仍尽盘剥之能事。在方案之下所有村庄均需以五分之一的耕地种植商业产品包括咖啡、茶叶、蔗糖、烟草、胡椒、肉桂、靛青、棕榄等,其价格由政府单方计值以代地租赋税。所有收获由政府指定之出入口商接收统运荷兰,凡违抗及不如额的处以体刑。各地区土著之管理人员亦别无他法,但俯首从命之外亦从中受惠。此种强迫耕种至19世纪末叶方开始收束,至本世纪才全部停止。

印尼之反荷荦荦大者有19世纪初期由爪哇王子所领导之游击战,曾旷日持久使荷人疲于奔命。世纪之交又有苏门答腊之反叛,亦用兵三十年。本世纪初年峇里之土著以人海战术企图突破荷人所设城寨,但缺乏外援,本身在科技方面又过于落后,终归失败。

伊斯兰由穆罕默德创教事在7世纪,及其陆续传入印尼已在15世纪,大约与郑和巡弋印度洋同时。一般说来印尼之伊斯兰化未经过大规模“圣战”阶段,而是由阿拉伯人及来自印度之伊斯兰教徒做主营建教堂,延聘教师(mullah),感动各地群众与官僚后始推动王室。因其和平演进,长期发展,印尼之伊斯兰接受吸引各地其他宗教,尤多佛教、印度教及原始巫术成分。至19世纪之末始有来自阿拉伯之革新运动,以一切根据《可兰经》为依归,既排斥其他宗教成分,亦不承认伊斯兰教高僧所作各种繁缛之解释。只是此种做法也只能在印尼伊斯兰教徒中产生分化作用。

本世纪之初又有所谓“沙雷卡伊斯兰”(Sarekat Islam)者,亦由阿拉伯人及苏门答腊之伊斯兰教徒倡导。一方面提倡激动土人伊斯兰教情绪,一面即以排华为职志。但马克思主义者利用当中群众运动之成分、战斗意识与提倡全民平等之立场,改变其宗旨,迫使阿拉伯裔退出,成为印尼共产党PKI之前身。自是印尼之群众运动,经常为正统之伊斯兰教义、民族主义、共产或反共立场长期角逐,亦甚少不与排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