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军阀悍将,抗日先锋(第3/10页)

1932年10月1日,刘湘指使驻武胜的罗泽洲首先发难,向驻南充的刘文辉部打响了第一枪,从而揭开了二刘大战序幕。

战争一爆发,刘湘即派唐式遵为东路军总指挥,潘文华为南路军总指挥,王瓒绪为北路军总指挥,分三路向刘文辉进攻。刘文辉亦分头防御,并在防区内布置了五层防线。战争初期,由于刘文辉部防线过长,南北绵亘数百里,兵力分散难支,故战不几日,刘文辉即主动后撤,退守沱江防线。11月18日,刘湘军越过沱江,数路围攻泸州。泸州位于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为川南军事重镇,易守难攻。刘湘军几次进攻都未能得逞,遂采用武力威逼和金钱收买两手来对付守城的刘文辉部两个旅长。守军见救兵不至,孤军坚守困难,表示愿意接受改编。11月底,刘湘进驻泸州。

泸州战役正在进行时,刘文辉部在四川省会成都又与田颂尧发生了激烈巷战,即所谓“省门之战”。11月14日,田军联合邓军黄隐部(打着田军旗号)进攻城南红牌楼一带刘文辉驻军。由于刘文辉早有布置,田军大败。后双方在四川大学所在地皇城的煤山以及兵工厂、簸箕街等地激烈争夺,兵员死伤甚巨。

几经争夺之后,田部不支,经圆滑的邓锡侯从中调解,双方罢兵。刘文辉因急于要与刘湘决战,乃请邓代他守成都。

省门之战一结束,刘文辉又匆匆赶到眉山,并在此建立司令部,筹划在荣县、威远一带与刘湘的决战。12月10日,战斗全面展开。刘文辉一开始就以凌厉之势向刘湘进攻,双方在此麇集数万重兵,激战五天,死伤上万人。刘湘军全线失利,处境极为不妙。为防止刘文辉乘胜直捣重庆,刘湘采取了三项紧急措施:一是派刘文辉的亲家杜少棠持他的亲笔信到眉山向刘文辉请和;二是致电邓锡侯、田颂尧,请其迅速出兵抄刘文辉后路,以免同归于尽;三是加紧对刘文辉部将进行收买分化。这三招果然奏效:邓、田立即出兵摄刘文辉之后向仁寿、双流、温江等地进攻;同时,刘文辉部旅长陈鸣谦阵前倒戈,投向刘湘。局势突变,刘文辉优势顿失,只得同意刘湘的请和。双方于1932年12月21日签订了停战书。

在与刘湘停战之后,刘文辉立即回头来对付抄其后路的邓、田两部。刘深恨邓锡侯“背信弃义”,本想用计扣邓,但邓先走回避。1933年5月9日,刘文辉突入邓的防地温江,两军在郫县、灌县一带发生激战,邓军退守毗河待援。毗河是成都平原上一条大灌溉渠,邓军为了便于防守,将毗河源头都江堰上的分水马槎砍断,把外江的水引入内江,以使毗河水位升高,阻止刘军渡河。刘军则用水雷去炸毁飞沙堰,把内江的水泄入外江以降低毗河水位。由此造成了内外江水量失调,使正在栽种水稻的农民损失甚大。

刘文辉本想凭借自己兵力上的优势迅速打败邓军,但事与愿违。由于刘军多属挖墙脚方式得来,人数虽多,内部凝聚力不强,使刘文辉军屯于毗河边一月有余不能取胜,内部且潜伏着严重危机。

刘、邓两军的长期对峙给刘湘造成可乘之机。5月26日,刘湘、邓锡侯等在乐至召开“安川会议”,决定联合向刘文辉反攻。6月6日,刘湘军西进,田颂尧也由川北抽调军队进攻刘文辉。6月下旬,刘文辉与刘湘血战于荣县、乐山之间,刘湘军连战皆捷,邓锡侯亦反攻毗河,夹击成都。刘文辉两边应战,疲于应付,被迫撤出成都,退守岷江防线。8月,岷江防线被突破,刘文辉退守雅安,凭雅河防守。联军环攻雅安,刘文辉不能支持,再向西康一带撤退。康藏地区高寒贫瘠,将士多不愿前往,刘文辉的主力师长冷寅东、夏首勋、张志和等辞职离队,部队大部为刘湘收编,陈鸿文师归还邓锡侯,刘文辉只率残部两万余人退往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