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康熙玩的是寂寞(第4/14页)

康熙一听,"什么?还有人敢跟我比聪明?过来过来。"伸手招呼吴廷桢过来:"你是吴中才子?不是吹牛吧?那什么,你既然是才子,马上赋诗一首,限令只能使用江韵。"

百姓代表吴廷桢的脑袋"嗡"的一下子就大了,只好绞尽脑汁,曰:"龙舟彩动旗影憧,圣主巡方至越邦……"刚刚曰了两句,康熙就打断了他的诗,说:"不是到越邦,这已经到了吴江了……你接着来。"

吴廷桢心里那个气啊,心说这个康熙啥人啊,说你到越邦有啥不对啊,你还非得要给弄到吴江去,一咬牙,曰道:"民瘼关心忘处所,侍臣传语到吴江。"这样四句诗一下子圆了回来,康熙笑曰:"还真是吴中才子啊,有一套……"

总之,康熙这个人,他就是比较喜欢找别人的麻烦,给别人出难题。正是这项超凡的才能,使他晋升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而他这个性格,恰恰也正是他的"帝王策术"的一部分。

第58节:帝王之术的运用

帝王之术的运用

如果我们把大清帝国的第二届皇帝皇太极、第三届皇帝顺治和第四届皇帝康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第二届皇帝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实行的是"集体领导",领导班子四大巨头并排而坐;而皇太极为了打掉另外三个巨头,煞费了苦心。到了第三届皇帝顺治,情况更是危险,如果不是鳌拜等家臣拼了性命,在议政王公大臣会议上敢跟多尔衮动刀子,皇帝的人选花落谁家,肯定是一个未知数。但等轮到了小康熙的时候,却没有听说有谁闹过什么事,选立康熙,完全是孝庄皇太后和洋鬼子汤若望这两人关起门来一合计,事情就这么定了。

为什么小康熙登基是如此的顺利?或者说,为什么皇太极和小顺治登基的时候就那么艰难呢?

这个问题,契因于老汗王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喜欢玩的虽然是一言堂,但是他心里还是明白利害是非的,知道集体领导更符合人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他留下了遗嘱,要求在他死后,建立起八和硕贝勒议会制,实行"集体领导"。正是因为有这么个"集体领导",所以皇太极才玩得不开心,不过瘾,于是他苦心孤诣,绞尽脑汁,最终推翻了这个领导班子,建立起了由他唱独角戏的首长负责制。

但是百虫之虫,死而不僵,既然满清已经有了"集体领导"的传统,这一传统总会在历史上发生着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这种领导体制的存在,才阻遏了多尔衮问鼎帝位,最后这枚黑色的果实,落到了郁闷少年小顺治的脑袋上。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多尔衮为了打掉小顺治利益集团,于是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废除了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这就等于解散了议会,实行了多尔衮的完全独裁,他想干啥就干啥了。但是多尔衮还没来得及干啥,就急不可耐地死翘翘了。其结果,是他辛苦栽培的帝王之土,肥沃了小康熙这个小朋友。

正是因为利益集团都被多尔衮一股脑儿地打破,所以一旦权力出现真空,孝庄皇太后就坐享其成了。她尽可以遂性由心地安排自己喜欢的小娃娃当皇帝,不要说她立了康熙,就算是她立一条狗当皇帝,也不会有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因为已经没有人还有提意见的权力。

孝庄皇太后在玩她自己的,而小顺治虽然身死,可也没闲着,临死之前他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包括鳌拜在内的"四大顾命老臣",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重新恢复了"议会",建立起了一个理性的经营班子,帝国的根基,由此而变得更加牢固。从此小康熙尽可以像他的父亲顺治一样,宫里宫外由着他折腾,怎么个折腾法,权力也不会泄露出去一星半点儿。但即使这样,皇室中也仍然酝酿着新的危机,这危机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何避免让小康熙也走上他爹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