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齐国的没落

【1、合纵攻齐】

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之后,合纵攻齐行动已经在酝酿中,由于齐泯王数年来如一日的妄自尊大和欺人太甚,那些意欲攻齐的国家个个主动,并不像五国合纵攻秦时存在胁迫和利诱现象,同时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这次攻齐行动如排山倒海搬不可遏制。国家利益,国家恩怨,个人利益,个人恩怨,靡不毕现。

第一个站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齐国的国家是秦国。齐国吞并宋国之后,土地、人口、财富大幅增加,假以时日齐国将这些营养消化,实力将大为增加,这是秦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秦昭王明确向国际表态:鉴于齐国数次让秦国难堪,秦国与齐国的仇恨不共戴天,天下要么有秦无齐,要么有齐无秦,我一定要与齐国来个彻底的清算,必伐之,必亡之。秦国权相魏冉一直对宋国的陶郡垂涎欲滴,齐闵王横刀夺爱让魏冉妒火中烧。当秦国的国家利益与权臣的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时,攻齐之事已成板上钉钉。秦国实力最强,便以盟主的身份开始组织合纵攻齐。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开了个碰头会,又与赵惠文王开了个碰头会,分别达成了联合绞杀齐国的意向。随后,秦国发动了对齐国的第一轮攻击,秦国大将蒙骜率领秦军越过韩国、魏国的领土对齐国的河东地区发动了进攻,攻占了九座城池,第一轮攻击以小胜结束。

第二年,秦国又开始组织对齐国的第二轮攻击。打仗之前,会议必不可少。秦昭王又与魏昭王开了见面会,与韩厘王开了见面会,由于赵国的从中做媒,早就蠢蠢欲动的燕国也加入秦国的阵营。由于赵国地处中原,实力雄厚,与各国之间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国吸取上次连赵攻齐不成功的教训,推举赵国为盟主。在统帅人选上,赵国选择了正在为燕国效力的大将乐毅。乐毅之所以被推举为统帅,是由于他的赵国背景。想当初(公元前314年)齐国差点灭掉燕国的时候,乐毅曾建议赵武灵王阻止齐国吞并燕国以防止出现一齐独大的局面,赵武灵王对乐毅颇为赏识,后来赵武灵王饿死,乐毅才辗转来到燕国。乐毅无疑是能实现燕国、赵国的共同事业的最佳人选,被推为燕国和赵国的“共相”。“共相”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就是说几个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使用同一个相国。秦、赵、燕形成三国轴心之后,韩魏也加了进来,这样就成了五国同盟,乐毅成了五国盟军名义上的统帅,直接指挥的是赵燕部队。

军事行动按计划有序展开,首先秦国将军蒙骜从河东地区的正面战场发起进攻。五国之中,秦国最为强悍,齐国不敢掉以轻心,派主力部队开往前线迎敌。哪知在齐军主力全力防守正面战场的时候,右翼的空档完全暴露在乐毅面前。乐毅率领赵燕主力与其它国家的一些辅助部队从赵国东南面出击,一战便攻克了边境重镇灵丘(今山东高唐南)。乐毅的出现完全出乎齐泯王的意料之外。情急之下,齐泯王只好征召剩下的一切军事人员与准军事人员,派触子为大将,达子为副将前往济西迎战乐毅。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是训练素质一般,军队统帅也是齐国的二流将领,齐军的精英都被秦军拴在正面战场。

两军沿济水对峙,触子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内线战场优势沿河固守,待敌军士气消耗殆尽之时再打防守反击。这种作战思想应该说很符合齐国的实际,然而齐泯王却不吃这一套,尽管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可仍然狂傲如旧。他以一个军事外行的眼光强令触子主动出击,御敌人于国内之外,并发下一道非常伤害将领尊严的命令:“如果拒绝出战,你要你全家性命,连祖坟都给你刨了。”大敌当前,将领是卖方市场,而君王是买方市场,一个识大体的君王应该降低姿态主动请求将领为国效命,可惜齐泯王这种到死都要装的人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他的逻辑永远是,我生来是人上人,死也是人上人。其实毫无实质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