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顾茅庐的真相(第2/10页)

刘备说:“你去把他叫来,我让人力资源部简化一下他入职手续。”

徐庶说:“不可以这样,诸葛亮屁股好好沉,趴在隆中死不挪窝,你得自己去把他掏出来。”

要不要这么费劲啊?刘备很犯愁。

【2.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有一个问题,被古往今来的史家们忽略了。

这个问题就是:假如刘备心情不好,又或是手头上事多,没功夫陪诸葛亮玩三顾茅庐,那诸葛亮他咋个办?难道他这辈子,就这么趴在南阳诸葛庐,死宅在家里不出门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对诸葛亮的智慧,做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葛亮之智,是中国文化中固化的组织成份,连乡下喂猪的憨厚农民,都知道诸葛亮之名。可是在史学家眼里的诸葛亮,明显有点缺心眼。

以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荆州的太平时日已经结束了。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马上就会对荆州用兵,届时战火燃起,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到时候跑路都来不及,遑论平定天下了。而照史家的描述,当刘备找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却天天出门遛弯,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事。如果刘备去了一次没遇上,此后再也不去了。又或是刘备压根就没去过,那诸葛亮岂不是废了?

从常识上来看,当荆州的气氛惭惭紧张起来,战争行将爆发之时,诸葛亮不可能跟死猪一样,没有任何反应的。

如果他有反应,又会如何一个反应法?

当然,他派了司马徵和徐庶,去刘备那里替他做宣传,事先炒作他。可这也不能保证刘备就非要三顾茅庐不可。刘备这辈子,除了曹操,任何人都不会放在眼里。再者说了,刘备也是个深明人情世故的智谋者,他必然会想,如果三顾了茅庐,却请来一个图有虚名的人,这可咋个整?那刘备趁早别混了。

再者说,如果招一个员工,就要顾三次茅庐,再招第二个员工,你不三顾茅庐,第二个员工岂不觉得亏了?会跟你老板大闹起来的。如果每个员工都要三顾茅庐,那刘备这辈子趁早别干别的了,天天只顾茅庐了。

简单的一个三顾茅庐,这个美好的传说,是建立诸葛亮缺心眼、刘备心眼不够用的良好基础之上。

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商,能够与公众平齐,那么,三顾茅庐就不会发生。

同样的,如果诸葛亮和刘备的智商比公众高出许多,那么,三顾茅庐就必然要发生。只不过,这个茅庐在发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巨大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一定要到刘备面前,秀一秀他的智识谋略。刘备是识货之人,一旦发现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回家关上门睡觉,等着刘备三顾茅庐就行了。

没有这个过程,刘备决不会行动,决不会去顾什么茅庐。只有在这个前提发生之后,诸葛亮才胜券在握,高卧隆中,而刘备也才会哭着喊着,趴在诸葛亮门前苦苦哀求,打死也不肯走。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明白了,被史家贬斥为小道消息的《魏略》,和三顾茅庐都存在。诸葛亮确曾去刘备那里,递交过求职简历,而刘备也千真万确的,三顾过茅庐。

全面的事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当曹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之后,诸葛亮就坐不住了,他在屋子里团团打转,不行,战争的中心,正犹如暴风雨一般,向着荆州徐徐推进,如果不马上行动,等到数量以百万计的杀人团伙来到,到时候你跟谁说理去?那些大头兵大字也不识一个,就知道轮刀子砍活人。不行,我可是诸葛亮啊,不能让人随便砍。我必须出山,加入一个杀人团伙。

加入哪个杀人团伙呢?去曹操那里,那边的人才满山遍野,挤得水泄不通,我去了也难以出头。最好是加入刘备这个杀人团伙,小公司啊,到那里混个总裁啥的,最容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