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宣宗和懿宗:群氓的盛宴(第4/7页)

8岁:文宗李昂郁闷而死,武宗李炎继位

13岁:会昌法难,武宗灭法

14岁:武宗李炎卒,父亲李忱以皇太叔名义继位,是为宣宗

14岁:被封为郓王

27岁:父亲宣宗死,遗命立三弟李滋为帝。并将李滋委托给没有军权的太监王归长、马公儒。此二人就商议如何解决掉掌握了军权的王宗实,于是假传圣旨,命王宗实去淮南镇做监军。王宗实正要起行,身边的人提醒他:为什么不借辞行之机,去瞧瞧皇上呢?于是王宗实入宫一看,发现宣宗已死。大骂王归长、马公儒假传圣旨,王归长与马公儒有口难辩,眼睁睁地看着愤怒的王宗实立了宣宗的长子李温。改名李漼,是为懿宗

28岁:浙东裘甫大闹群体事件,率领三十二万人,分三十二队,攻陷象山,儒家子王式不举烽火,将其殄灭

29岁:南诏大搞分裂主义,悍然南独,建大理国

30岁:武宁兵不听调遣,杀逐官长,观察使王式率兵围之,屠千人

31岁:南诏独立分子攻入安南

36岁:远征军讨伐大理国,要求轮休,朝廷说:不要问你休息了没有,要问你为什么还没有为国家牺牲?于是将士皆反,推判官庞勋为主,转战千里,祸乱天下

36岁:在懿宗皇帝的亲切关怀和过问下,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问世

37岁:歼灭了庞勋匪帮。时河南大旱,民诉于观察使崔荛。崔荛指庭树曰:树上这不是有叶子吗?说什么旱?纯粹是胡说八道……于是群众大搞群体事件,崔荛潜逃,路上遇到百姓,要求饮水,百姓以尿灌之

38岁:大理国侵略军攻打成都,未克,成都保卫战胜利闭幕

38岁:最宠爱的同昌公主出嫁刚刚两年,死了。懿宗痛于心,杀御医二十余人,尽捕其家属三百余人。宰相刘瞻劝架,贬宰相刘瞻为司户。

41岁:水银为池,金玉为树,驱师万众,京师皆动,大唐帝国喜迎佛骨舍利入京。懿宗皇帝发表讲话说:佛骨是个好东西,可以保佑我多活几年……言未讫,卒。于是史家评曰:佛骨才入于应门,龙遁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佛骨来了,你死翘翘了……

从这份简历上,我们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从这时候开始,大唐帝国开始进入了一个理性阶段,特点就是藩镇在长期的消磨之中销声匿迹了。但与此同时,大唐帝国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他们仍然停留在旧有的习惯思维之中,没有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结果捅出了大娄子。

这种形势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何以大唐帝国没有能够跟上形势的变化呢?

这跟懿宗李漼的个人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5.学者贼寇是兄弟

我们应该还记得,在前面提到敬宗皇帝时,曾经遭遇到过两次群众闹事。最搞笑的是第二次,染工张韶率了手下兄弟强闯银台门,硬是冲到龙椅上吃了顿工作餐。这件事情之所以充满了滑稽的色彩,是因为张韶的思维与现实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件事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的人们,对问鼎皇权考虑得少,行事冲动之余,难免会闹出笑话。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威势越来越弱,到了懿宗李漼的时代,敢于问鼎皇权的,已经大有人在,人数多了,难免就会有几个人碰对了路子。

而人民群众之所以敢于思考这个问题,同懿宗李漼登基的法统性不足有莫大的关系。实际上,对周围人充满了仇恨的宣宗皇帝,最喜欢的是三儿子李滋,并委托宦官并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并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让他们扶立老三李滋登基。

如此说来,王归长这几个人就是历史上最常见的托孤之臣了。大凡托孤,总是要找最有实力最有势力的,否则这孤也托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