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异变(上)(第3/3页)

“草民遵命!”高启喜出望外,立刻躬身施礼。

“你现在只是教谕?”朱重九客气地搀扶了他一下,然后笑着追问。

“草民原来在集贤馆攻读,最近才去了大学做教习!”高启想了想,非常小心地回答。

“做教习太屈才了。朱某身边缺一名参军,不知道青丘子可愿为之?”朱重九摇摇头,笑着发出邀请。

众人闻听,眼睛顿时都是一亮。谁不知道,朱总管的参谋本部,是最培养人才的地方?凡是当过参军者,无论是哪一级,只要外放出来,差不多都能独当一面。如罗本、陈基、冯国用和刘伯温,最早也都做过一段时间参军,几乎转眼之间,就被委以重任。

“草民,草民,草民愿为大总管粉身碎骨!”在众人殷切的目光中,高启再度躬身施礼。

“就先做宣政参军吧,主要职责是替朱某起草文书,宣扬我淮扬政令!”朱重九伸手将对方扶起来,笑着宣布,“品级与明律、中兵参军相同,暂时归枢密院总参谋部调遣。此番北征,你随朱某同行。除了本职任务之外,你还需要花费一点儿时间和精力,把复兴社的宗旨、任务和今后发展方向明确下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便写一个粗浅的东西来给朱某过目。咱们要么不做,既然做了,总得像个模样!否则,非但我这盟主听起来像个绿林强盗,你们这些社员也无法在世人面前扬眉吐气!”

“是,卑职必不负大总管所托!”高启再度躬身下拜,肩膀微微颤动。

注1:舆论,最早出自晋书,“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三国时,已经与现在汉语中舆论意思差不多。《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注2:此乃朱大鹏这个历史盲的个人观点,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