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诤臣(下)(第2/4页)

“这,这……”仿佛面前站的是一个魔鬼,刘伯温不由自主地就往后退。无边风雨,立刻将他再度淋成了落汤鸡。他却丝毫感觉不到雨水的冰冷,只是看着朱重九,呆呆的,一眼不眨。

术数!他除了对程朱之学外,最为引以自傲的,便是术数方面的造诣。天元、四元、垛积、招差等术皆有涉猎。但平素在谋划军务和议事之时,他的心算速度,却永远只能排在第二位。哪怕是再庞大的数字,朱重九好像都可以直接心算,或者稍稍在纸上勾画上几笔,就能得出答案。然后过上很长时间,司仓参军们才能用算盘给出相同或者相近的数字。

原来大伙对此都司空见惯,觉得自家主公乃天授之才,一通百通。所以刘基虽然觉得好奇,也没有认真琢磨。今天被朱重九亲口提醒,才猛然发现,自家主公的算学造诣,恐怕在自己的十倍之上。而自己师出名门,潜心于术数不下三十年。自家主公朱重九,年龄却才刚满二十!

“别躲那么远,我又不会吃掉你!”朱重九笑着追过去,用雨伞再度遮住刘伯温的头顶。

后者则双手抱着肩膀,彻底瑟缩成了一团。不光是因为冷,而且是因为心中的震撼。朱重九没说谎,他说得全是实话。他非但精通术数,并且精通制器。精通地理,精通天文。他甚至知道上万里外的欧罗巴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跟伊万诺夫相谈甚欢。而在中原的大食书籍中,却都找不到同样的记载。

“其实朱某也从未否定过古圣先贤。”见自己把刘伯温震惊成了如此模样,朱重九笑了笑,带着几分歉然说道:“朱某记得圣人有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做学问如此,治国也是如此。只要是别人好的,行得通的,朱某都想学上一学。不管来自蛮夷,还是来自华夏。”

抬起另一只手替刘伯温掸去肩头水渍,他微笑着继续补充,“朱某只管它会不会有利于我淮扬发展壮大,却不会考虑它符合不附和圣人之言。因为在朱某眼里,圣人原本就是虚怀若谷,不耻求教于百家。因为圣人有这份自信,兼容百家之长后,他的学问依旧自成一系,依旧直臻大道。伯温如果真想继往圣之绝学,就应该有这份心胸。而不是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妄自尊大!那样只会令圣人蒙羞,而不是为尔等今天所为自豪!”

“轰隆隆!”刘伯温耳朵里又响起一声炸雷,脸上迅速涌起一抹潮红,“主公,主公知道,知道微臣最近,最近是在……”

一抹笑容迅速涌上朱重九嘴角,“知道,你不是装病,是心病。朱某原本不想戳破,等你慢慢痊愈。但伯温,你没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

这才是他今天追上来的目的,留住刘伯温,留住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谋士,而不是显示自己见识有多广博。刘伯温多谋善断,目光如炬,又精通兵法,是个非常难得的参谋之才。然而刘伯温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爱钻牛角尖。这导致此人跟整个大总管府的参谋系统很难合拍,日常中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可能还不到其真实本领的十分之一。(注1)

“主公,微臣,微臣亦为士林中人。元统元年进士!”被朱重九一语戳破了心事,刘伯温的脸色更红,拱起手来,挣扎着辩解。

“比禄夫子如何?”朱重九又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

“比,不及善公远甚!”刘伯温的身体轻轻哆嗦了一下,低声回应,“然臣与善公之际遇,也不尽相同。”

同等条件下,刘伯温只中了进士,逯鲁曾却高中过蒙元的榜眼。所以他当然不能说自己的学问比逯鲁曾还高深。但他只是朱重九的谋臣,而逯鲁曾却是朱重九的长辈,双方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对同一事情所持的态度自然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