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战前(上)(第2/3页)

“是!”冯国用答应一声,立刻提笔起草军令。

“吏部抓紧时间,向集庆、太平和镇江三地委派地方官员。这三地都是产粮区,最迟至冬小麦播种前,必须将各级衙门建立起来。”朱重九满意地点点头,将目光转向逯鲁曾,“尽量派有经验的人去,别尽派刚刚选拔出来的新丁,他们太容易成为当地缙绅手中的玩物。实在不行的话,哪怕是从因伤退役的老兵中选拔,也比用了不该用的人强!”

“老臣遵命!”逯鲁曾佝偻着腰站起来,大声回应。

“刘参军,你替我给徐达一道下命令。委任他为征南将军,总督江南各地。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来不及请示,就自行决定战守。眼下江南三个路的所有兵备,也由他全权负责!兵局主事的差事,则暂时交卸给刘子云来承担!”第三道命令是下给刘伯温的,但具体针对目标却是兵局主事徐达。令周围的一众文武闻听之后,无不在脸上露出了羡慕之色。

总督江南各地,自行决定战守,全权负责兵备事宜,这已经相当于拥有一方诸侯权力,只差最后一步就可以开府建牙了。

但是大伙羡慕归羡慕,却没有任何人出言劝阻。首先,以当前的通信条件,江南要发生什么变化,消息传到扬州至少得两到三天。许多机会将一闪而逝,再也追之不及。而朱重八的队伍在长江南岸站稳脚跟之后,却显出了极大的进取姿态。大总管府虽然迫于高邮之盟的约束,不便出手打压。却无论如何不能落在他的身后。

其次,徐达有勇有谋,做事谨慎,又严于律己。在先前的廉政风潮当中,五大主力的其他几个领军人物,或多或少都被发现了有任人唯亲之嫌。唯独徐达,从未干涉过其他部门的人事安排,军中选拔将领,也是完全做到了秉公而行,根本没给任何亲朋好友开过后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徐达出身于当年的徐州左军,是朱重九一手挖掘并提拔出来的心腹。受信任和倚重程度,丝毫不亚于老长史苏明哲。如果连他都没有主持一方军务的资格,其他人就更永远没有资格。凡事都由朱重九一个人来操持,早晚会把他活活给累垮。

“给第五军补充的兵器,尽量准备充足。让吴良谋尽快赶到大总管府来见我,有些事情,我需要跟他当面安排!”扫视一周,见大伙都没有反对的意思,朱重九继续发号施令。

经过战争的反复检验,淮安将士对火器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也在快速地增加。已经很少有人再推崇当年刚刚拥有火炮那会儿,恨不得人手一门,对着敌军前进路线狂轰滥炸的战术。相反,关于不同火器之间的配合,关于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的协作,关于不同战术队列在战场上的威力比较,以及不同射程火炮的摆放与安排,都有了相对明晰的说法。

而在其中表现最出色,对新式战术理论贡献最大的,则是吴良谋、刘魁和逯德山这三人组合。因为都读过很多书,年轻胆大又勇于摸索,所以很多新式战术,都是由这三人先提出来,然后在第五军团内摸索形成的。导致第五军团在战斗力与日俱增的同时,武器的配备却逐步简化。已经基本抛弃了过去的大部分冷兵器,每个连里头,仅仅保留了一个排的胸甲长枪兵!

众文武官员们对这一条命令,也没有任何异议。出征之前面授机宜,原本就是主帅体现存在感的一种传统方式。而朱重九过去对任何将领的指点,经过实践证明,都并非光是为了体现了他的个人权威。而是总能出人意料地推测出一些事情,并且每一回都如传说中的马前课一样准确。

这一次,第五军都指挥使吴良谋和水师都督朱强联袂出征,当然也少不了自家主公的锦囊。说不定在关键时刻拿出来,就又让二人能茅塞顿开,收获加倍。甚至有可能逢凶化吉,建立盖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