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捉襟见肘(第2/3页)

“给他们穿上盔甲,穿上板甲的火枪兵,肯定能完败弓箭手!”

“胡说,本来火枪手动作就慢,穿上了板甲和铁盔,只能将火绳枪当棍子抡了!”

“那就不穿全身,只带头盔和前胸甲。反正临阵脱逃,把后背卖给敌人的,死了也活该!”

“那也是上千幅前胸甲板!”

“苏先生不是放下话了么?他会尽全力支持咱们新军!”

……

两个年轻人一个原本就胆子大,思路活。另外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你一句,我一句,就在病榻旁设计起新编第五军的作战方案来。

起初二人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无论是曾公亮记载的宋代常用军阵,还是韩世忠、吴阶、吴麟的叠阵,都是经过无数次实战锤炼留存下来的阵法,每改动一处,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为了某一处兵种的调配,二人会争得面红耳赤,差一点就发誓老死不相往来。但争执过之后,却很快又能继续坐在一起,继续讨论军阵的组成细节。

时间就在争执和妥协中,一天天飞速流逝。耿再成和李奇征兵归来了,各军都补充到了三千人以上。新的一轮训练开始了,校场里又响起了枯燥的口令声。各衙门的人手终于凑齐了,淮安官府重新开始处理前一段时间积压下来的各类案子。船帮纠集走私商人们一道,与黄河上游的官府达成默契了,装满“私盐”的船队,再度拔锚启航,将天下闻名的淮盐通过黄河和运河,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没错,全是私盐。蒙元朝廷不能认可红巾军的存在,但治下老百姓,无论是一等蒙古人还是四等南人,却都要吃盐。所以聪明的地方官员们便果断地放弃了对私盐贩子的追杀,任由后者将淮盐源源不断运到自己治下的城市和乡村。而各地原本就黑白通吃的盐商,干脆将私盐直接运到自家库房里,然后再去官府走一道手续,就将其彻底“洗白”成了官盐,经手人都赚得盆满钵溢。

淮安内外,黄河南北,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在忙碌。谁也没注意到,一种全新的实战理念,就在两个年轻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敲打下,慢慢形成了最基本的轮廓。虽然粗疏,却从里到外都是新的,与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理念对比起来,已经天翻地覆。

包括朱八十一本人,也没留意到就在自己身边孕育着的奇迹。这个夏天他太忙了,忙得几乎脚不沾地。与红巾军总部那边的人打交道,与芝麻李派来的人打交道,与赵君用的人打交道,还有淮安城内迅速诞生的新盐商,淮安城东被迫投降的地方官府,以及各地慕名来投,或者打算趁乱捞一票的读书人,都牵扯着他无数的精力。令他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干涉麾下每一支新军的内部运作细节。

即便有时间,他也未必比吴良谋和逯德山两个做得更好。朱八十一不是神仙,他只是一个被某只穿越时空的蝴蝶不小心扇了一翅膀子的幸运儿。即便全盘吸收了朱大鹏的记忆和思维,顶多也是个工科技术宅的水平。军事方面,原本就非其所长。粗略知道的那点儿“干货”,能卖出来的早就卖光了。剩下的,则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实现。

比如说,海陆空立体化打击,比如说核弹洗地。他如果现在拿出来,甭说实现,连相信的人都未必找得到。即便找得到,也会拿他当成某个转世神仙,期望他能立刻施展袖里乾坤,把他自己所说的核弹变出来!

甚至连左军目前已经大力推行的三三制和军衔制,朱八十一最初也只是拿出个大致方向。具体细则,都是逯鲁曾、伊万诺夫、陈德、徐达等人,结合了唐代以降中原、西域乃至同时代欧洲的军队建设实例,反复推演出来的。与后世的三三制,根本不可同日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