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打草谷(第2/3页)

这下,苏记兵器铺子一下子可就热闹了起来。前来试验甲胄防护力的,前来跟掌柜套问货源的,还有试图讨价还价的,络绎不绝。到了快打烊时,第三套铠甲也被一个伙计打扮的人,急匆匆地用银锭给换了去。连带着店铺里的各类兵器,也被散客林林总总地买走了一大堆,着实赚了个盆满钵溢。

第四天,行情愈发火爆。还没等天过正午,三套铠甲已经都找到了买主,来的稍迟一些的客人,只能站在铺子里扼腕长叹。直到听掌柜说以后每天都有三套甲胄供应,并且能量身定做,才丢下一贯钱的订金,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于参军读了几大车圣贤书,却从没在书本中看到如此情况。晚上关门后实在按奈不住好奇,便偷偷向许掌柜打听,到底为了那般,某些人居然如此败家,把甲胄当成小孩子的竹马来买?那些许老掌柜闻听,气得连连摇头。遗憾了好半天,才叹息地说道:“真不知道苏先生哪根筋歪了,怎么会推荐了你去都督大人管账?您老莫非不知道么,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敢跑到徐州来赚巨额利润的都是些什么人?!这帮爷爷们,哪个在外边手上没沾过血?谁这辈子,没结过三五十个仇家?买上这么一套铠甲穿在身上,就不用担心挨冷箭,坐船骑马心里都觉得踏实。”

“那,那铠甲是稀罕,可那刀子和矛头呢,他们买那东西有啥用?!”于常林如梦方醒,结结巴巴地追问。

“你想想啊,既然能把铠甲做到如此结实的地步,咱们都督造的刀子和矛头,能差得了么?从徐州这边买出去,到了颍州那边一倒手,弄不好就是双倍的价钱。不但连本带利都赚回来了,在回去的路上,还不至于空了马车,不又是一笔好生意?!”

“那是,那是!”于常林终于开了窍,晚上回了家,就把这几天学到的生意经记到本子上,反复揣摩。到了晚年,终成为新一代陶朱公。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单说那些买了铠甲和兵器的,也不是人人都为了防身或者倒手。其中有五、六个商贩,在称了称新式铠甲的铁料重量之后,立刻察觉到,此物的利润恐怕有些惊人。

要知道,徐州本地就盛产生铁,只是因为战乱和红巾军需求量过大的关系,价格才一再飙升。然而只要出了这一带,铁料的价格就立刻随着距离拉远而直线回落。到了一些小的铁矿附近,每斤铁料的价格,不过才二十几文,有时候甚至还不到二十文,只相当于徐州城里的六、七分之一。按这价格计算,那板甲总计用料不过三十余斤,再加上皮弦,内衬等物,折合起来总成本绝对不到一贯钱。在徐州城内全卖到了七十多贯的天价,利润高达百倍,令人如何能不动心。

正如徐州城的许掌柜所言,这个节骨眼上,敢到徐州贩货的,没一个会是老实本分的商人。看到一百多倍的利润后,个别商贩立刻找了个距离徐州最近城市,悄悄地将甲胄拆分开来,请了请工匠用锤子敲平了,着手仿制。然而无论他们花多大价钱请了高明工匠来帮忙,在尝试了几天之后,铁匠们都惭愧地退了工钱,自行求去。光凭着手中的铁锤铁剪和金刚钻,谁也造不出同样的甲胄来。即便是仿个八分相似,一个师父带着四个徒弟,也得耗费四五个月时间。即便依旧有利润可赚,每年只能做出两、三套来,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那敢偷偷仿制板甲的奸商也不笨,立刻就想到了红巾左军手里肯定有什么了不得的新式工具。但是再派人去徐州城内偷师,却惊诧的发现,该死的苏先生早就用土墙和木栅栏,把左军的武器作坊附近数十亩河滩,连同河道一起圈了起来。周围还有士兵拎着明晃晃的刀枪来回巡逻,敢半夜偷偷翻墙或者硬往里闯者,结果和擅闯徐州军的其他制造手雷的秘密工坊一样,当场格杀,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