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自己挖坑自己埋(第2/3页)

如果是扶余王子朱蒙建高句丽才有了今日之朝鲜,那么此前箕子入朝,岂不是朝鲜原无居民,是被我中国之人最早发现?你们说高句丽是今日朝鲜之祖先,那置更早之朝鲜居民于何处呢?难道说,哪一种说法对你们有利,你就认哪一个祖宗?”

旁边众人哄堂大笑,刘宋耕脸上一黑,愤然拂袖道:“岂有此理,你我辩的是道理,请不要出言无礼!”

阎超道:“好啊,那咱们就谈道理。高句丽族,有乙支、渊盖等大姓,数遍整个朝鲜,可有这个姓氏?”

刘宋耕眼珠一转,辩道:“中国之人,在上古时候,可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氏变化,便可以抹杀高句丽与高丽的关系么?”

夏浔啪地一拍手,把刘宋耕吓了一跳,他现在就怕夏浔拍手,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国公爷,一拍手准没好事。

果然,夏浔很严肃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姓氏有了变化,不能证明高丽不是高句丽之延续。正如春秋战国之宋国,和元朝之前的宋国完全是两码事一样。不过,话又说回来……此宋与彼宋,一字不差,尚且不能证明彼此的继承关系,那么如何证明高句丽与高丽这有一字之差的两族本是一族呢?”

李夜天和吴擎宇转身捧过来一大堆古籍,一本本纸色泛黄,纸角翻卷,甚至还有碑文拓片以及几捆竹简,他们考据了很多资料,不过并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论述的文章,因此只能这里一句、那里一句,从其他事迹记载中涉及到的只言片语组合起来,拼凑成比较完整的资料。

不过他们正是干这一行的,倒不嫌其苦,孜孜不倦的还颇为得趣。

王译抽出一份写好的材料念起来,旁边阎超、李夜天、吴擎宇在他每念到一句史料的出处时,就把相应的典籍史料找出来,依照顺序往那儿一摆,以作印证,四个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王译道:“高句丽,是汉朝建昭一年由扶余人朱蒙所建,都城在汉朝所属的玄菟郡高句丽县玄纥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此后,朱蒙发兵,陆续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部落、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他放下资料,又道:“请注意,高句丽立国之地,在辽东,而不在朝鲜。只因为高句丽的势力范围曾经到达朝鲜,而且彼此两族的名字有相似之处,所以才被一些人搞混了。我这里还有贵国李朝太祖三年庆州府首次刊本的《三国史记》一卷,上边所载,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立国时间相差无几,从地域上看,新罗和百济就在三韩之地,而高句丽所占据的是辽东大部和朝鲜北部一小部分,恰也可以证明我方才所言。

高句丽亡于大唐和新罗之后,高句丽亡国之后,其部众被分别迁移,归属其他国家,哦,这卷书里曾有提及,当时约三十万人归化大唐,大唐名将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

此外约有十万人归入新罗。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辽神册三年,弓裔被部将王建杀掉自立为王,改国号高丽。”

“啪!”

夏浔又拍手了,刘宋耕的脸颊抽搐了一下,就听夏浔掷地有声地道:“赵匡胤所建的宋朝,不是春秋战国的宋朝。武则天所建的周朝,不是姬发所建的周朝;辽神册三年王建所立的高丽,也不是汉建昭一年朱蒙所建的高句丽!”

刘宋耕面色如土,一言不发。

王译笑吟吟地道:“这些,皆为古人所载,十分的详尽,刘判书不信,尽可查阅。我们已经整理得非常清楚了,不至于累得你头昏眼花。我相信,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不会知道后人今日的争端,故而早做手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