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顺水推舟(第3/3页)

当然,这些只是夏浔想到的,实际上还有一些其它原因。比如人口的流动不仅仅是南洋华人大量归国,由于北京的建立,中原内部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也在北移,浙江、福建、广东一带人口大量向北方迁移,迁移人口最多的浙江一带,在永乐朝时当地有一半人口流动到了北方,这一系列变动,都使大明帝国对海洋的兴趣越来越小。

同时,鞑靼和瓦剌的崛起,也使得大明帝国的战略中心必然北移,渐渐形成军队建设的大陆军主义。

一支军队的建设,是需要军费的,这种时候,大明帝国的军费必然向北方倾斜,向步兵、骑兵倾斜,海军不但得不到建设,军费反而大量被削减、挪用,最终,舰队只能在海港中烂掉,航海资料被兵部销毁,远洋舰船停止建造,海外私人贸易严禁进行,海权被拱手相让了。

夏浔认识的虽不全面,却已隐隐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听到朱棣这个设想的时候,他大为欢喜。

朱棣是一个难得的肯重视海权的皇帝,虽然他的本来目的是政治层面上的,并不足以支撑大明海权的长久持续发展,可是如果自己能够推波助澜,加强大明在开发海洋这一过程中实际利益的获得,那么,大明的战舰还会烂在船坞里面吗?大明还会在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时,已经足足落后西方一个世纪吗?

夏浔欢喜之下,登时化身黄真第二,马屁不要钱地向朱棣倾泻过去。

朱棣这些时日因为浙水东师丑闻搞得非常抑郁,如今却被夏浔给逗笑了,他摆手笑道:“好啦好啦,再拍下去,你可就成了蛊惑君上的一个佞臣了,呵呵,日本国使节已经到京了,礼部正在东拉西扯地拖着他们,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跟他们谈判?”

夏浔笑道:“明天吧,臣想先去定国公府,拜访拜访赤忠将军!”

朱棣似笑非笑地瞟他一眼,说道:“你选的这两个人,朝中大臣们可是多有非议呀!”

夏浔道:“不招人妒是庸才,臣对他们,可是信心十足!”

饱受他人非议的朱棣对这句话感同身受,颔首笑道:“好,既然你想用,那就大胆地用,朕全力支持!可若吃了败仗回来,朕可不饶你!”

夏浔笑着应了,君臣二人又叙谈一阵,夏浔便离开了皇宫。

夏浔离开皇宫之后没有回府,而是直接打道去了定国公府。定国公徐景昌早朝回来,便把御使言官们对赤忠的攻讦告诉了他,把个赤忠气得脸庞发赤。文人看不起武臣,武臣也一向瞧不上文臣,这叔侄俩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损着文臣,有人进来禀报,说是辅国公杨旭来了。

两人闻言,连忙迎了出来。

一见徐景昌,夏浔便拱手笑道:“定国公,听说赤忠将军已经到京,这不,奏对完了我就来了,此去东海,这场功名可是全赖赤将军了,你还不给把赤大将军请出来,引见引见?”

其实,他已经看见徐景昌身侧一身常服的赤忠了,徐景昌和赤忠出来相迎,身边都带了一个贴身的随从,可是主宾与随从,从站位、衣着、神态上就能看出来,夏浔只稍了一眼,就知道徐景昌旁边这中年人是赤忠了。乍见赤忠,夏浔不免有点吃惊,听这名字,再听徐茗儿的介绍,在他想象中,这位赤忠将军必定是身高八尺、威武昂扬、杀伐果决、刚毅勇敢的一员虎将,可是这一看,实在瞧不出一点军伍之风。

这赤忠身材中等,体态已经发福,那绝不是一身的腱子肉,确实是有些发福,肚腩微微地腆着,一身细皮白肉,显见是平时养尊处优惯了。那张脸也看不出半点威风霸气,狭长的眼睛、肉头的鼻子,稍稍有点雷公的嘴巴,其貌不扬。虽然说人不可貌相,可这也……

夏浔偷偷打量赤忠的时候,赤忠身旁那个亲随瞪大双眼,紧盯着夏浔,业已是一脸的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