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劝进(第3/4页)

朱棣点点头道:“这件机密事,也只有交给你去办,俺才放心得下,切记不得张扬!”

“臣明白!”

刚刚说到这儿,便有侍卫进来禀报:“殿下,城中又来了一批官员,现跪在辕门外,乞请殿下继皇帝位!”

朱棣眉头一皱,不屑地摆手道:“叫他们回去,本王不见!”

“是!”那侍卫应声退下。

纪纲马上热切地道:“殿下继承大统,已是众望所归。殿下不要推辞太久了,须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难行,眼下百废待兴,民心求定,唯有殿下登基,才好执掌中枢,发号施令,把这因战乱而糜烂的一切重新收拾起来。”

他的潜台词没有说出来,但是朱棣一听就明白了。眼下民心需要安定,而安定民心的根本,就是重新诞生一位帝王,执掌中枢权力;各地的官府和驻军现在都在观望,包括梅殷的四十万大军、以及中都凤阳的数万大军,还有各地正在组建的勤王之师……

不迅速登基,宣告新主的确立,这些人势必陷入两难境地,他们是继续忠于已经死掉的皇帝呢,还是投靠一位藩王?如果宣告建文帝的死亡,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亘在在京与各地文武官员心里的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者,这么多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现在也是时候给予他们回报了,不能冷了忠臣的心呐。看看燕王大军一过淮河,多少朝廷的文臣武将倒戈投降,再想想哪怕是在朱棣最危险的时候,他的人也是不离不弃,忠心耿耿,这就尤其显得可贵了。

最最重要的,就是那句“名不正则言不顺”了。这个名正,不只是指继皇帝位,还是要为他的四载靖难做一个评介。他是以靖难为名起兵的,结果靖难靖了四年,把皇帝靖自焚了,一个要靖的奸臣还没除掉,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

他要保证自己立场的正义性,就必须得就自己的起兵缘由和皇帝死亡的结果,给天下人一个交待,这个交待就是必须抓出几个人来,让他们为起兵靖难和皇帝建文自焚来承担责任。这几个人,自然就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些人必须死。燕王是为了要清他们才起兵的,如果他们不死,他们就不是奸臣,他们不是奸臣,那朱棣就是奸臣!

这就是政治,方黄之流不以奸佞的姿态死去,朱棣就要以篡逆的身份活着。

而这些人都是位居中枢的大臣,朱棣唯有以皇帝的身份来处治他们,才是名正言顺,才能盖棺论定。

这些事,朱棣其实想的比纪纲更透彻,他只思索了一下,便想通了其中利害,于是颔首道:“本王明白,那就……再等两天吧!”

纪纲心领神会,立即兴冲冲地道:“好,那微臣去辕门外,劝那些位大臣回去。”

所谓劝回去,自然是去暗示他们明日再来,朱棣望着纪纲的身影消失在帐口,微微笑了笑:“纪纲这个人,还算能干!”他又转向夏浔,目光更趋柔和:“接管锦衣卫的事,怎么样了?”

夏浔轻轻一触怀中那卷画轴,微微欠身道:“罗佥事自尽了,臣已接管锦衣卫衙门。”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江山未定,人心未定,锦衣卫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飞龙秘谍以后就并入锦衣卫,不过要作为其中独立的一支秘密力量!你组建飞龙时,用的是化名夏浔,以后,还是用这个名字吧,夏浔,就做俺朱棣的影子!”

夏浔躬身道:“是!”他知道,燕王这是已经开始做称帝之后的一些安排了。

朱棣略一沉吟,又道:“纪纲此人很是机灵,办事也合本王的心意,他是你的知交好友,依你的了解,这锦衣卫指挥使,他可做得么?”

夏浔心中登时一震:“燕王要把锦衣卫交给纪纲?我的飞龙隶虽是直属于皇帝,可名义上却是隶属于锦衣卫的,燕王这是未雨绸缪的平衡之道,还是对我起了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