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谁是胜者(第2/3页)

你唯护这场科考的公正,有错吗?没有!可皇上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避免南北对立产生战乱,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有错吗?也没有!可是一定要有错才能改吗?两者既然冲突,为什么不能弃小而保大?权宜之计,只是权宜之计呀!”

刘三吾冷笑:“你不用说了,老夫承认,你口才很好,不过,老夫是读书人,老夫只知道,十年寒窗,每一个学子都想出人头地,你的照顾偏袒,就有可能扼杀了一个人的才华,毁了他的一生。公平、公正,没有错!任你舌灿莲花,都休想说服老夫,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你不要枉费心机了!”

原来读书人钻牛角尖和女人钻牛角尖一样的不可理喻,夏浔气得跳脚,眼见说道理说不通,只得又动之以情:“刘老大人,人这一辈子,说过去就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过去与未来中,不管你怎么做,也不过腾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迅速湮灭。你已偌大年纪,就不能体谅朝廷的为难之处,体谅皇上的苦心,为了自己和家人,让上一步吗?”

“生命很重要吗?”

刘三吾鄙夷地看着他:“对妇人来说,贞操当重于生命;对武人来说,英勇当重于生命;对我们读书人来说,气节重于生命!这是圣人的教导,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上,这就是气节,文人的气节,你不懂,你根本不懂!”

夏浔气得语无伦次:“我觉得伯老和叔老要是拿起刀枪和周人拼个你死我活,那才叫气节。毫无作为地饿死在首阳山上,只为成全一己声名,那叫缺心眼儿!”

刘三吾大怒:“你是什么东西,胆敢污辱圣人?”

“我就一打酱油的。”

夏浔说完转身就走,他知道,刘三吾从小形成的信念,是绝不可能因为自己三言两语而改变的了。他是实用主义者,而刘三吾适合做学问,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真正能引导这世界,能造福于百姓的,永远不会是他这种人。

刘三吾在背后哂然冷笑:“这一次,即便你们利用权力,强行篡改榜单,那下一回呢?除非朝廷取消科举,否则,三年一个轮回,有气节的读书人是杀不绝的,大道公义,你改不了!”

夏浔站住,冷冷回头:“你错了,你不知变通,皇上知道。皇上已决定南北考生今后分榜科举。刘大人,你死的,一文不值。不对,还是值得的,你成就了你的英名,用你同僚的血、家人的苦,成就了你万古流芳的英名!”

刘三吾站在那儿,一时有些发呆。

夏浔心中很是气闷,可他毫无办法。他人微言轻,在其中起不了甚么作用,一个不慎,他就要在君与臣的碰撞中化为齑粉。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一向杀人不眨眼的老朱也许是临到老了,心有些软,在杀机已动的时候,还是向刘三吾这些忠而直,但有些愚腐的臣子们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毕竟是朱元璋,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一个杀伐决断的绝世枭雄。

出了刑部大狱,夏浔扳鞍上马,扬鞭疾驰而去,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力,朱元璋还在等着他的回复。经过这场交锋,夏浔总算对这个时代的真正的读书人有了个了解,他们维系着这个天下,有时候却又成为这个天下的桎梏。

刘三吾等人也许是求仁得仁,可夏浔并不觉得他们死得如何有价值。他们只是从公平公正的角度考虑到了考试的社会公信,这种偏执让人既尊重又可怜。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毕竟只是局部,而政治方向却是代表着整体利益,可他们偏偏就是不肯跳出他们固囿的小圈子。

刘三吾等人坚持的是公正、公平、严谨的普世价值,而朱元璋考虑的是北方的安定,国家的安全;一个考生,如果他是南方人,一定会对刘三吾等考官大加褒扬,可他如果摇身一变,突然成了北方人呢?那他又会为朱元璋的南北分榜而雀跃欢呼。你站在柜台外面就骂窗子里边的人官僚作风,坐在柜台里边就骂外面的刁民无事生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