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储君、郎君(第2/3页)

太平奇道:“哦?是什么人,居然有资格担当宰相,而本宫居然没有想到?”

莫雨涵道:“崔湜崔澄澜!”

太平讶然道:“崔湜?”

莫雨涵道:“正是,公主,这崔湜已不止一次遣人登门,意欲拜入公主门下。”

太平公主厌恶地皱了皱眉,道:“此人唯利是图,品性不端。昔年本来拜在本宫门下,见武三思权倾朝野,又投靠武三思。武三思死后韦后听政,他又投靠韦后,实属三姓家奴,岂可用之?”

莫雨涵微笑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趋吉避凶,本是人的天性,公主何必耿耿于怀呢?此人曾经是宰相,只要公主同意让他复相,陛下那里十之八九会答应。

此人一旦复相,唯有依附公主。最重要的是,此人是崔氏嫡房长支子弟,而崔氏乃山东士族第一高门,公主欲谋天下,若有山东士族支持,岂不事半功倍?”

太平公主憬然而悟,沉吟半晌道:“如此说来,此人非用不可了。”

莫雨涵捻须微笑,绯色的灯光映在他的眸子里,如同一抹殷红的血。

……

杨帆远行之期,一众袍泽好友尽数不知,他有意隐瞒了消息,唯一的知情人只有沈沐。

长安事了后,政事堂为之一空,皇帝急调郭元振回京,隐宗的根本在西域,郭元振是隐宗在西域结交的最重要的封疆大吏,此人一走,沈沐不敢怠慢,须得赶去西域与新任封疆大吏进行接触,所以不在京城,因此一来杨帆走得更是轻松。

阿奴自幼随卢公子走南闯北,去过的地方多了。日本虽是海外之国,她并未去过,不过这个年代,世人皆以中华为中心,四夷蛮荒的吸引力不大,对此番远行倒是安之若素。

真正开心的是上官婉儿和杨念祖,杨念祖昨儿晚上兴奋得一宿没有睡觉,此时将要上路了,却不禁打起了瞌睡,只能坐在车里,硬撑着眼皮不肯歇下。

上官婉儿因为是女人,带的行装尤其多些,她甚至还带了一位精通妇科的国医圣手。其意不言而喻,看来上官婉儿是打算与郎君东游时再要一个孩子,只是毕竟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为安全计,不得不准备周全。

杨帆与家人告别后,带领车队驶上朱雀大街,对婉儿和阿奴叮嘱道:“你们先出南门,赶赴灞上,在那里等我。”

婉儿知道杨帆去处,颔首答应,车队继续前行,杨帆则拨马奔了太平公主府。

银安殿上,太平公主面沉似水,郭元振、窦怀贞、岑羲三位宰相见了不禁噤若寒蝉。

太平公主愠然道:“这件事有什么好议的?国之储君,立嫡立长!成器是皇长子,是嫡子。隆基是庶子,是三子,这储君怎么可能轮得到他?”

郭元振躬身道:“公主,本来以皇长子为储君是没有异议的,况且宋王成器早在二十六年前就曾被立为皇太子,则天皇后称帝时,今上降为皇嗣,成器依旧是皇太孙。

今上登基,若复以成器为皇储,本是顺理成章。奈何平王隆基有大功于国,如果不是平王诛杀韦党,当今天下还不知是何等模样,是以陛下颇为犹豫。”

“岂有此理!”太平公主把袍袖一拂,不悦地道:“陛下糊涂!皇子有大功于国,便可以违背祖宗成法了?没了规矩,岂非祸乱之源!成器和隆基本人怎么说?”

窦怀贞忙道:“两位王爷还不知此事。陛下的意思是,让臣等先与公主殿下先行商议,不过群臣廷议过此事后,想必两位王爷很快就要耳闻了。”

太平公主睨了他一眼,问道:“那么众大臣是什么意见?”

窦怀贞躬身道:“众大臣也是意见不一,多半是认为应由宋王成器为储君的,不过拥戴平王隆基为储君的大臣却也不少,而且多是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