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一章 且向长安度一春(第2/3页)

……

丽春台上,武则天看着手中的奏折,心中怒火如炽。刺杀钦差,简直是无法无天;动用了军弩,想起来就令人暗暗心惊。动用军器的人究竟是谁,竟敢动用军器刺杀朝廷大臣,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皇权国法对这些亡命之徒全然没有了约束力,凶手对朝廷法度、对皇室权威已完全失去了敬畏之心,他们今天敢刺杀大臣,明天就敢刺杀皇帝!武则天是被人刺杀过的,对这种事尤其忌惮。

看到陈东和胡元礼、时雨、孙文宇四人联名所上的这份奏章,武则天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武懿宗,有这个作案动机而且有条件动用大量人手和军弩的,非武懿宗莫属,他的嫌疑最大。

可是武懿宗已经及时上了一封自辩的奏折,奏章言辞切切,详述他到了长安之后的种种作为,甚至不怕露丑,主动坦白了杨帆初到长安时,他为了扫杨帆的面子,刻意邀约长安官绅赴宴,反被杨帆折辱的事情。

以武则天对这个侄儿的了解,他连这种丑事都肯说出来,此事反而不太可能是他做的了。在此之后,他和杨帆再无交集,延至今日才动手,不太可能。何况,凶手本来的目标是陈东和胡元礼,和这两个人过节最大的人并不是武懿宗。

如果这还不能脱去武懿宗的嫌疑的话,那么武懿宗接下来的请求却足以证明他的清白了,他主动提出解除钦差差使以避嫌疑。不管死的是杨帆还是陈东抑或是胡元礼,如果他是主谋,刺杀之后却自请辞职,这都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如果他坚决否认,武则天没有任何证据在手,一时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他会做出这种过激的反应,显然是不想替人背黑锅,不想成为官场公敌,如果他是凶手,今日既有这般反应,当初又何必行刺?

以她的阅历经验上判断,武懿宗不是凶手,从感情上,她也不愿意相信这个无法无天的凶手是武家的人,但是该做的姿态还是要有的。

武则天沉吟良久,沉声下令:“武懿宗身为金吾卫大将军,如今负责长安治安,却使贼逆横行,杀伤大臣,武懿宗难辞其咎,着即免去钦差差使,调回京都。着令刑部陈东、御史台胡元礼,立即整顿长安官场,对以权谋私者、贪污受贿者、中饱私囊者、为非不法者,不管涉及到谁,一概严惩不贷!着令柳徇天严查凶手,必须把凶手绳之以法!还有,朕不管他们闹得多么凶,灞上漕运必须准时开始,这两件事他若做不好,以渎职论处!”

婉儿将武则天的一道道命令牢牢记下,恭声应了声是。

武则天徐徐站起,眉峰一挑,冷笑连连:“关内道如果烂透了,朕就把这块烂肉整个儿剜掉!明堂倒了,朕可以重建,朕也可以重建一个关内道!以为朕法不责众、以为朕投鼠忌器,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时,张昌宗大袖飘飘,极其潇洒地走了进来,武则天看到她的小情郎,便对婉儿道:“去拟旨吧!”

上官婉儿欠身一礼,飘然退下。张昌宗一展袍袖,向武则天长揖一礼,道:“昌宗见过圣人!”

武则天放下奏章,用一条白玉镇纸压住,对张昌宗微笑道:“六郎又偷懒了,那《三教珠英》可编撰好了?”

张易之想要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建立功勋、增长资历,武功又非他所擅长,那就只能兴文教事了,所以他奏请女皇批准,汇集了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张说、李峤、魏知古、刘知几、崔湜等士丛名流开始编撰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将收集初唐以来名家诗作以及佛、道两教事典,故以“三教”为名。著书立说是文人成名的捷径,一旦书成,他就是文坛大宗师,也就有了在政治上与一班名臣抗衡的资本,这一手武则天当初竞争皇后宝座时也曾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