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第二枪(第2/3页)

杨帆笑问道:“胡兄这是往哪里去啊?”

胡元礼愁眉苦脸地叹道:“唉!苦差事啊,户部查关中某地粮储数目有些不符,朝廷着我去查一查。”

杨帆恍然道:“啊!原来胡兄是为了这件事,那么胡兄去的应该不是丹州就是鄜州了。”

胡元礼原本只当这是一件寻常差错,以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查证之后,多是地方上办事效率的问题,有些入仓尚未入账、有些入账尚未入仓,出仓也是这般,两下里一凑,便出现了较大数目的差错。

细究起来,只是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出了问题,而粮食数目实则没有什么毛病,法不责众,不好深究,最后不了了之。所以对于此行,他是一点兴致也没有的。

可是如今杨帆脱口便说出了他的去向,胡元礼心中便是一动,杨帆是千骑的人,宫中耳目极是灵通,这件事与军方并无干系,杨帆却能脱口说出他的目的地,莫非此事背后还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么。

胡元礼精神一振,急忙咬住杨帆漏出的口风,笑问道:“二郎怎知为兄去处,莫非这其中还有什么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幕不成?你我兄弟,可不是外人呐,还请二郎多多指教!”

……

胡元礼的仪仗再度打起,威风八面地迎着炎炎烈日一路向西去了。天气依旧闷热,可胡元礼坐在车中,却连扇子也忘了摇。

从杨帆那里他听到了一些消息,这让他对本来并不太重视的此次鄜州之行格外重视起来。鄜州、丹州一带的粮储似乎真的出了问题,刑部和户部在御前各执一词,皇帝无法确定地方粮储是否真的出了问题,于是才命御史台复查。

皇帝没有对此行任务做特别的交代,自然是刑部与户部争执不下的结果。在没有掌握真凭实据之前,皇帝不好偏袒刑部,不能大张旗鼓地调查户部拿他们当贼看,否则一旦查无实据,不免寒了户部之心。

想到这里,胡元礼忽然兴奋起来:机会啊!

在御史台各道御史当中,他资历浅、名望薄,本来不可能这么快就成为御史台的一位干员,可是上一次南疆之行成了他最大的政治资本,现在他已是御史台升佥都御使呼声最高的两位官员之一。

现在御史台右佥都御史位还空缺着,有资格坐上这一职位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赴丹州办案的时雨时御使,一个是侍御史李清墨,还有一个就是他胡元礼。

三人之中,李清墨资格最老,但是除此优势,其他方面都逊色于他和时雨,政绩着实乏善可陈。政绩方面,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上一次和杨帆南巡诸州,平息叛乱。可那毕竟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声誉鹊起的却是时御史。

御史的政绩是什么呢?不是安民、不是抚政、不是治军、不是钱粮,就看他替国家铲除了多少贪官蠹役,办下了多少桩大案。如果鄜州真的有问题……

国都尚在长安时,几百万人的粮食供应在灾年不断、运输困难的情况下曾一度使皇帝下旨,禁止读书人进京赶考,以免增加粮食负担。皇帝还曾数次迁徙洛阳,被戏称为“逐粮天子”。

因此皇帝陛下对于粮食的重视态度,胡元礼是很清楚的。如果粮食真有问题,如果真的查出了问题……

胡元礼的眼睛慢慢眯起,胸中涌起一股难言的兴奋,他似乎看到佥都御史的官帽正在向他热烈招手。

“轰隆隆……”

远方有殷殷滚雷声传来,胡元礼下意识地抬头看去,见远方有如铅的乌云缓缓压近,似乎很快将有一场豪雨。

胡元礼眉头一皱,烈日炎炎固然难行,瓢泼大雨同样举步维艰,再想到鄜州粮储案,胡元礼心头不由泛起一抹阴霾:“这……是不是上天向我喻示着什么呢?看来我得好好谋划一番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