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真猪将军!(第2/3页)

可他们呢?

他们将从此成为武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再也不得安宁。

无奈之下,几员老将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

武攸宜安抚住了几员将领,将这一连串事件的起因尽可能地遮掩起来,但他并不敢欺瞒武则天,他在武三思和武承嗣之间一直保持中立,直接依附着当今皇帝,岂敢有所隐瞒。所以事情办妥以后,他就把经过写成密奏,派人快马送往了京城。

杨帆此时正一路南下,根本不知道北方发生了剧变,因为武懿宗的处理不慎,祖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大片江山已然沦丧。

日赶夜赶,当春风刚刚吹透洛阳城,满城杨絮飞扬的时候,他终于回来了。

杨帆的车子从洛阳北城的安喜门驶进去,一路穿行各坊,一直出了玉鸡坊,来到洛水河畔,这才折向西面,沿着河堤柳岸赶向天津桥。

一路行去,前方行人渐多,再到后来,人塞于途,车子根本不能前行了。

洛阳虽然繁华,往昔也没有这许多人,今日不知出了何事,离天津桥头还远,道路上已是摩肩接踵,寸步难行。

杨帆急着回家探望娇妻爱子,见此情景不由探出头去,只见远远地人头攒动,整条大街都被拥塞住了,不由讶然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暗中护卫杨帆的“继嗣堂”侍卫已经有人上前打探,片刻工夫回来禀报:“阿郎,天子下旨于天津桥头处决人犯,百姓们纷纷赶来观看,是以拥挤不堪。”

杨帆心里咯噔一下,当初处死来俊臣和李昭德那天,街市间拥挤的程度也不过如此,今天这是杀谁,竟有惹出这么大的阵仗!

杨帆急忙问道:“皇帝要处死何人?”

那侍卫道:“处死的是豹韬卫大将军闫知微!”

这姓不多见,不过杨帆听着却有些耳熟,仔细一想,憬然问道:“可是闫立德之孙?”

那侍卫道:“正是!”

这闫立德是唐初大匠,擅长建筑和绘画,唐太宗的昭陵就是由他设计并督建的,凌烟阁也是他建造的,而且《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和《秦府十八学士图》都出自此人之手,所以对他的孙子杨帆虽不了解,对这位早就故去的名家大匠倒是知之甚详。

杨帆惊道:“这位闫将军犯了什么罪?”

那侍卫道:“闫知微犯了通敌之罪,天子下旨,令百官共射之,因此景难得,故而百姓争相观看!”

杨帆听了眉头一皱,不知此人怎样资敌,竟惹得天子动此雷霆之怒,想出这样的泄愤手段。

他手下那些侍卫也知道宗主急于返家,眼见前路行不得,已经有人到堤下唤过一艘行船,许了厚利,停泊在那儿,返回杨帆身边道:“阿郎,听说朝廷要把他一家人都要处死的,一时半晌行刑不会结束,还请阿郎登船渡河,以便回府!”

杨帆点点头,与阿奴、古竹婷下了马车,沿河堤下去,登上那艘小船,遥遥看见天津桥头两侧人山人海,桥上孤零零地却只绑着一个人,不由心中一动,吩咐道:“驶船过去,我要看看!”

那船老大得了重赏,哪有不答应的道理,连忙殷勤地将小舟缓缓划将过去。

天津桥上,一个人正直挺挺地站在桥中央,掺了五金之丝的长索一端紧紧捆在他的身上,另一端牢牢地固定在两侧桥栏柱石之上,避免让他倒下。

此刻,那人已经遍体箭矢,如同一只人形的刺猬,瞧来十分骇人。

一名朝官慢慢走到桥头一侧,一个武将将弓和箭递过去,那人拉开弓弦,眼看桥上那具血淋淋的人形刺猬,连五官都难以辨认,手臂不禁发颤。

他一箭射出,竟然歪了,箭矢轻飘飘地落到河里,旁边那武官很有耐心地又递过一支箭,这一次那文官又射歪了,一连射了五箭,才射中那血人的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