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身陷敌营的阿基米德(第2/4页)

奚族这次决心与契丹人联盟,其实是没有什么政治主张的,他们没有扩张地盘的野心,更没有妄想推翻朝廷,在与契丹人联盟后,也没有提出任何政治目的,他们纯粹是为战而战,是多年积怨的一个总爆发。

这时,建安王武攸宜的大军终于赶到了。

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条件,在私访狄府的第二天,她就下旨,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再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擢政事台首席执笔,赐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为他写下“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以作嘉勉。

与此同时,她又按照狄仁杰的要求,任命太子李旦为大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募兵征讨突厥。武则天当然不可能真把太子放出去做大元帅,万一太子手中有了兵马,挥师反攻京城怎么办?

太子这个大元帅只是一个虚职,狄仁杰以副元帅代理元帅事,尽管如此,这个举动还是得到了太子党的认可。

太子党也知道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利用这件事,能够扩大太子的威望和影响足矣。于是,魏元忠、姚崇等太子派大臣从非暴力不合作转而全力配合狄仁杰的行动,拉起太子的大旗招兵买马。

太子党、庐陵党、太平党等李唐皇室的残余势力、再加上各大世家豪门的全力配合,使得先前的阻力变成了一股最大的推动力,他们迅速征募了一支大军,并且筹备了足够的粮草。

仅仅用了一个太子的名号,便有这么大的威力,便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武则天并不清楚那些潜势力在其中的运作,见此结果只是暗暗心惊,对于把江山传承于武氏后人的坚定想法慢慢动摇起来。

她不想二世而终,她认为自己作为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足以与秦始皇和隋文帝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唯其如此,她不想步秦始皇和隋文帝的后尘,如果她选定的继承人如此不得民心,不要说她的帝国不能传承,怕是她的坟墓都不得保全,让她死后都难以安宁。

这件事,动摇了武则天的决心,她开始重新谋划对于帝国未来格局的设想了。

她亲自为狄仁杰饯行,狄仁杰作为武周帝国的新任首席宰相,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西域,会合河陇边军,向突厥可汗默啜发起了反攻。

而北路,因为皇帝的让步,政治目的已达,国内各反武派力量也不可能任由契丹人在北方坐大,从而对朝廷产生更大的危害,所以武攸宜的大军也终于凑足了人数,开始奔赴河北战场。

只不过,北路军中,有大量的囚犯和士庶家奴,这些人打仗或许悍勇,军纪却实在太差,偷鸡摸狗、冒领军功、奸污妇女一类的事情层出不穷,比起契丹人对当地百姓造成的危害,他们也不遑稍让。

武攸宜率军到了河北之后,因为先前十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事情,对契丹战力极为畏惧,这时又传出奚王发兵,欲与契丹联手的消息,因此他采取了保守的对峙策略,他把主力集中在渔阳、幽州一线,北抗奚人,南敌契丹。

契丹人当然不会蠢到主动寻之决战,他们依旧袭扰四方,只是避过了武攸宜屯扎重兵的所在,双方就此进入对峙阶段,契丹人继续祸害河北,朝廷兵马稳如泰山,十余万大军屯扎在河北一线,钱粮消耗如流水一般。

契丹人不敢进攻有重兵屯扎的城池,便只能扫荡一些小村镇,已经被扫荡过的村镇再去了也没什么好抄的,渐渐的粮草补给严重不足。无奈之下,李尽忠和孙万荣只得再度打起了卢龙的主意。

卢龙城是一座重要城池,而其周围又少有其他城池可以驻兵协防,是最好的选择目标,如能攻克此城,补给问题马上就能解决。武攸宜不敢坐视这么重要的城池失守,闯讯后马上派重兵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