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针尖对麦芒(第2/3页)

待张柬之冲到黄景容面前,两人一番对答,杨帆隔得太远听不清楚,但是光看举动他就知道这位官员是想阻止黄景容杀人。待见这名官员未能阻止黄景容行凶,杨帆便策马冲了出去。

官兵们忽见丛林中冲出一骑,立即严加戒备,不过听他口中高喊出的话,又见他只有一人,便也未予拦阻,更未放箭杀人,只是闪开一条道路,让他走近。杨帆赶到罗书道和黄景容身前三丈处,便被长枪抵住不得再往前行了。

杨帆高声道:“本官大周刑部郎中杨帆,奉谕担任诸道巡访使,巡察诸道流人谋反一案!嶲州流人谋反一案罪证不足,恐别有隐情。人命关天,不能儿戏,本官要求重新审理,拿到真凭实据再说。”

黄景容认得杨帆,一看他突然出现在这里,当真吓了一跳,再看他只有一人,穿着平凡,人马俱都汗水淋淋,不由心中起疑,喝问道:“杨郎中,你自何处而来?”

杨帆挺身坐在马上,高声道:“有传言,诸道流人欲互为响应,扯旗造反,圣人派众御史出京访察,又恐矫枉过正,滥杀无辜,是以委派杨帆出京,纠失检奸、定谳大狱,以求无纵无枉,以示圣人慈悲!”

黄景容疑惑地道:“你身着便服,一身狼狈,既无仪仗,又无扈从,这是何故?”

杨帆道:“本官奉旨出京,兼送太平公主去长安祭祖。然本官心系圣人所托,不敢耽搁,因此护送公主赶到长安后,立即快马赶来,一路专走小道,风尘仆仆,便连护卫也都抛在了后面。”

黄景容听到这句话,马上抓住了他话中的漏洞,质问道:“既然如此,阁下刚刚赶到,何以确定本官谳定之案有所偏差呢?”

杨帆平静地道:“这很简单,因为本官赶到州城,前往都督府和刺史府求见本地长官,适逢有人鸣冤告状,而且还是两个孩子,本官向他们询问了一番,方知案情有些蹊跷。”

黄景容还待再问,杨帆举起手中圣旨,似笑非笑地道:“黄御史似乎对本官此来的身份和用意有所怀疑,不知罗都督和张刺史可在,有请两位验过本官的圣旨!”

张柬之被贬离京城时,杨帆还是宫中一小卒,张柬之不认得他,听说他是钦差,看他态度又是庇护流人的,张柬之又惊又喜,连忙翻身下马,整了整衣袍,向杨帆拱手道:“本官嶲州刺史张柬之,见过钦差天使!”

杨帆见他下马,忙也翻身下马,上前搀扶,客气地道:“原来是张使君,使君请起。这一位想必就是本州的罗都督了吧?”

杨帆说着,故意睨了眼全身披挂的罗书道,罗书道在扈兵帮助下从马上下来上前见礼,黄景容见此模样,也只好不情不愿地下了马。

罗书道和张柬之展开杨帆的任状仔细看了一遍,用印签押完全无误,张柬之乜了黄景容一眼,道:“还请黄御史也将任状给张某一观。”

黄景容怒道:“有罗都督为人证还不够么?”

张柬之肃然道:“国家大事,岂可马虎?便是我与阁下熟识,应该验看的证件也该验过!”

黄景容愤愤然地从袖中摸出他的委任状甩给张柬之,张柬之展开一看,立即发现问题了。其实张柬之并没有怀疑黄景容的身份,只是有意杀杀他的威风,不想展开圣旨一看,只有皇帝御玺,却没有中书门下的用印,张柬之不禁大怒,喝道:“令不出中书,算什么圣旨!”

黄景容又惊又怒,道:“大胆!圣人的印玺就盖在上面,你敢说这不是圣旨,张柬之,你要造反不成?”

张柬之昂然道:“令非出于中书,便是乱政!本官不承认你的钦差身份,乃是依照国家的典章制度,黄御史休要乱加罪名!”

张柬之敢这么说,还真是有所凭恃。唐宋时期的皇帝,权力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唐代最高的国家政令名为“敕”。由中书省下令,皇帝同意后批一个敕字,再送去门下省,门下省如果反对,就大过皇帝的意见,要写明缘由驳回中书省重写,这叫“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