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献美人儿(第2/3页)

武三思从四夷酋长和胡商巨贾那儿软硬兼施,弄来捐款高达亿万,可是这么多的钱也买不到足够的铜铁,而且铜铁的产量也供应不上,武三思无奈之下开始在民间强行搜刮,把农民的农具和器皿都无偿征用,害得许多百姓家里除了一口铁锅再也看不见任何铜铁器物。

至于三阳宫和兴泰宫的兴建,也要征调大量的民夫民役,消耗自然不可计数,以致百姓愁叹,民怨沸腾。然而,民间这些事是传不到武则天耳朵里去的,没有谁敢冒着得罪武三思甚至得罪这位女皇的风险弹劾此事。

眼见武三思干得热火朝天,武承嗣有些坐不住了。他的尊号献上去之后就没有他的事了,可是武三思做的事却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女皇天天看在眼里,会不会觉得武三思比他更有孝心?

武承嗣思来想去,又想出一个办法,他决定把武则天当初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一件事尽力帮她促成,以此邀欢于武则天,这件事就是:把禅宗的慧能禅师或者神秀禅师邀来京城,长居于此。

武则天虽然性格强直,霸道无双,却也并非心无敬畏。她信轮回、敬佛教。当初她登基时就曾力邀六祖慧能参加她的登基大典,慧能禅师没有来,他的师兄神秀禅师虽然来了,也在大典之后谢绝了武则天的挽留,回到了当阳玉泉寺。

慧能之所以不来,神秀之所以离去,都是因为武则天以女子之身而成皇帝,这是旷古未有之事,其中蕴含着极大的风险。虽然武则天崇信佛教,这对自李唐以来一直被道教压了一头的佛教来说是极好的弘扬佛法的机会,可是他们担心佛教一旦成为女皇政争的武器,女皇失败的话会给佛教带来沉重打击,因此不愿涉入过深。

武承嗣琢磨,如今天下已定,女皇的江山坐的稳稳的,想必这两位佛教大德会回心转意,只要能把他们之一请来洛阳居住,女皇日日礼佛,请教佛法,自然不会忘了这是他的功劳,于是马上筹措起来。

境界啊,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两个做侄儿的,争先恐后地拍姑母马屁的手段,是刑部司里那位最擅长拍马屁的冯西辉拍马都赶不上的。

为了把皇储争到手,武承嗣对女皇的精神生活无比关心,在“名望”和“信仰”上大做文章,武三思建“天枢”同样是为女皇歌功颂德,不过建三阳宫、兴泰宫却是为了让女皇能拥有安逸享受的晚年生活。

为了不让他们把皇储争到手,太平公主也是煞费苦心。武则天那两个侄子一个献名望,一个献宅子,太平公主就只剩下一个手段可用了:献美人儿!

……

积善坊是洛阳城里距皇宫最近的一个坊,与皇宫隔着洛水相望。这里不但紧靠着洛水,风景秀丽,而且紧邻着皇宫内苑,所以是洛阳的富豪和官员们最佳的居所选择之地。

七夕那天,太平公主和杨帆在定鼎大街上所看到的那三个姿色殊丽尤胜女子的残忍美食家就住在积善坊。

那三个少年按照年纪,分别叫张易之,张昌宗,张昌仪。在张家兄弟排行里,张易之行五,张昌宗行六,张昌仪行七,他们都是唐初宰相张行成的孙子,宰相后人,自然是世家子弟。

如今张易之已年满二十,靠祖辈的功绩,荫补为尚乘奉御,这个官并没有实职,只是一个领俸禄的散官。张昌宗和张昌仪是他的堂兄弟,因为还不到二十岁,所以目前还没有官做。

宰相张行成当年也是风云一时的大人物,不过传到他孙子辈儿却已有些没落了。这一代的张氏子孙并没有什么有实权的人物,张氏兄弟平时来往结交的虽然也有许多世家子弟,但是在高官如云的积善坊里,他们家远远谈不上显赫。

太平公主在打听到他们的身份来历之后,心中颇有些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