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起杀机(第5/6页)

韩幼娘这时才看到相公跑到一边和老农聊天去了,她跟过来又好气又好笑地道:“相公一直说想找个名师学学武艺,杨大哥和伍公子都是第一等的高手,这样精彩的比试你却跑到一边去了。”

韩幼娘是有意说给伍汉超听的,杨凌笑道:“可惜我是个门外汉,看了半天也看不懂什么,所以就跑来照料自己的庄稼啦,哈哈哈……”

红娘子诧异地道:“庄稼?庄稼在哪里?大人……你这样的身份,还用在意地里一些收成么?”

韩幼娘解释道:“杨夫人,我相公寻到几样从西洋流入的庄稼,那种马铃薯、红薯亩产数倍于现在的庄稼,还有一种玉米,株产千种,耐旱耐瘠,相公说要推而广之,那时天下就不会饿死那么多百姓了。”

她说着爱慕地望了杨凌一眼,崔莺儿与杨虎愕然对望一眼,杨虎受官府欺压剥削,生活难以为继,才愤而进入绿林,崔莺儿自爷爷那一辈儿就因饱受苛捐杂税之苦而举家迁入深山,占山为王,做了绿林大盗。

两个人可说对做官的全无一丝好感,杨凌是多大的官儿?若说他沽名钓誉,赈济一下灾民、处理几个贪墨小吏,效果既直接又明显,用得着这么费劲儿么?

杨凌笑了笑道:“这几日忙着边关战事,一直未顾上去看看这些作物,杨某心中真是有些挂念了。如果顺利的话,明年这种高产庄稼就可以在大明天下推广,三位可愿先去瞧瞧?呵呵,请!”

杨凌带着几人来到暖窖,将种种作物一一介绍给他们,和那南洋归来的老农你一句我一句向他们讲述这些庄稼的特点。

杨凌知道这时的庄稼娇贵得很,旱了涝了、虫害重了收成都大受影响,要是风调雨顺的话辛苦一年一亩打出三四百斤粮食就算是一等的良田了。

而蕃薯、马玲薯自南而北皆宜种植,亩产至少两千斤,南方甚至可以一年三种,玉米不争良田,产量也远胜原有作物,想想这些庄稼将来可以救活无数的灾民,杨凌抚着那些青青的秧苗,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崔莺儿听杨凌侃侃而谈叙及的那副丰收景象,一双明亮的眸子悄悄地注视着他,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个官儿和她印象中的官员大不相同,他肯为百姓着想,读书人都将耕作视作下贱的事,他却好像十分热衷于农事。

崔莺儿脑海中有关杨凌的种种传闻交织在一起,高高在上的天子宠臣、冷血嗜杀一夜之间铲除东厂的内厂督主、痴情重义为了爱妻敢抗圣旨的痴书生、威风凛凛大败倭寇的将军,和眼前这个谈起庄稼眉飞色舞,全无一点官威的公子实在无法联系在一起。

她望着棚子种着的从未见过的各种作物,心想:“这个人,真的有能力救天下百姓么?这些奇怪的庄稼,可以在每年洪涝灾害时救下许多饥贫交加的百姓?”

她没有读过书,从小就在强盗窝里长大,却最是懂得人心,她看得出,杨凌说的是真心话,却很怀疑这些庄稼的作用。

天下人为富者不仁、为官者不廉、纵然处处粮食丰收,还不是落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家乡那些百姓衣食无着,被官府强迫养马,又诸般刁难惩罚,多少百姓家破人亡,他能救得了这么穷苦人么?

不过……崔莺儿看了杨凌一眼,微微一笑,心道:“这位杨公子倒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官,等我们杀了狗皇帝,起兵夺了天下,倒可以给他个大官儿做。”

杨虎在一旁听得却暗暗心惊,他现在已经积蓄了相当的财力、人才,只待时机一至就起兵造反,夺取天下,他坚信各地衣食无着,饱受欺压的百姓们,只要他登高一呼,定会风起响应,起码在家乡霸州一带就能拉起上万人的队伍。

可他本是军中一个小校,就是因为屯田被将官吞并,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才投靠绿林,他深知那些百姓们如果有了一条活路,能够吃饭肚子,恐怕就很难拉得动,再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打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