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一章 宗藩(第3/4页)

“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林润有些上火道:“殷大人知道吗?就现在这鬼天气,每天都能冻死好几百人,好几百人懂吗?”

沈默赶紧出面打圆场道:“咱们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筹集到物资,帮城外的灾民过冬。”

“这就是你叫我们来的目的?”徐渭看他一眼道,这两个人狼狈为奸惯了,见话题被林润带到城外去了,徐渭便拉回到沈默的轨道上来。

“那倒不是,我起先也不知灾民的事情。”沈默缓缓摇头道:“把大伙儿都请来,其实是想跟大家,就宗禄改革的事情,交换一下看法。”又轻声道:“按例每年腊月赐给宗藩年俸银子,可今年说是要改革,宗人府只好先不开清单,一切等着结果出来再说。”

“我也知道这种讨论无休无止,没个一年半载,甭想论出个丁卯来。但那些宗室老爷的脾气,你们也能想象得到,天天到我那大吵大闹,甚至还动手打人,弄得衙门乌烟瘴气。我费了老鼻子劲,才把他们安抚住——我告诉他们,年前就会有个结果,现在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沈默说着苦笑一声道:“不能再拖了,好歹得先有个对策,把这个年关过去。不然这帮天不怕、地不怕的滚刀肉,还指不定干出什么事儿来呢。”

见沈默愁成这样,林润颇不好意思道:“当初上疏的时候,只想着让百官集思广益,拿出个解决之道来,却没想着给你添堵。”

沈默摇头笑道:“大水冲了龙王庙,谁想到稀里糊涂就让我赶上了呢。”引得众人一阵轻笑。

笑过之后,殷士瞻轻声道:“拙言老弟,实在不行,就先按照去年的常例,把今岁的俸银发了吧,反正太仓里已经备好这份银子了。”

沈默还没说话,张居正却开口道:“这件事,已经廷议过两次了,朝臣们虽然争执特别大,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一定要节减宗禄,只是在途径方法上有分歧而已。”说着看看沈默道:“这也是拙言没法因循旧例的原因。”

沈默点头笑道:“正是如此啊,但凡有识之士,都已经感受到宗藩问题,势成痼疾,已经危及我大明的根基了。所以若雨兄这奏疏一上,百官才会纷纷上疏附和,提出处理宗藩问题的建议。”说着伸出双手道:“我把百官的建议汇总了一下,不下十余条——如限制亲、郡王子女受封的名额,超额者不给爵禄;允许宗室任官或者从事士农工商等业;撤销宗人不得出城越关的禁令;展开全国范围的核查,裁减冒滥领取岁禄者;示意亲王带头奏减部分岁禄;将部分岁禄折钞等等……”

“办法还真不少哩……”徐渭喝口烧刀子,哂笑道:“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用。”

沈默不理他,继续道:“正因为办法太多,每个人都各执己见,才吵成一锅粥,我的意思是,咱们先小范围达成共识,然后回去分头做工作,向一个方向推进。”

听了沈默的话,张居正心中一动,不由笑道:“端的是好主意。”他这才发现,现在朝中任何一方势力,都可以在这个桌上找到代表……他自己姑且算是徐阁老方的代表;殷士瞻是老资格翰林的代表;诸大绶是新翰林的代表;林润是科道言官的代表;沈默是在此上有绝对发言权的礼部的代表;甚至连徐渭,也可以影响一批自诩名士的家伙。

基本上只要这桌人达成共识,就真有可能推动朝政,走向他们想看到的方向。

※※※

“还是我这个始作俑者,抛砖引玉吧。”林润清清嗓子道:“解决宗室问题,我认为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破宗室与平民间的藩篱,让宗室也可以自由的谋生,出仕、从军、经商、务农……当然同时也不能再享受国家的奉养,这个可以从最底层的宗人开始,慢慢地向上渗透。我做过一个计算,以嘉靖四十年宗藩人数两万五千人计算,其中王爵不过二百余人,其余的都是奉国、镇国、辅国将军、中尉这六级……按宗室禄给标准,亲王禄米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九成五以上的非王爵宗人,共占了七成五的宗禄支出。我认为,绕开亲王和郡王,从这些人下手,造成的影响小,但效果好,我以为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