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八章 援军天降(第2/4页)

为了尽量保密、少惹麻烦,一路上戚家军晚上行军、白天休息,绕过城池。专走乡间,从南京到阜阳有千里之遥,他准备用半个月时间走完……正常来讲,是什么都不耽误的。但在路程过了大半以后,沈默的人直接找到他,又向他报告了严世蕃的异动,戚继光立刻判断出,襄樊一代,将成为对方设计的地点,马上命令部队改变方向,向襄阳方向挺进。

但人力再强,也强不过老天爷,淫雨绵绵的梅雨天,严重影响了前进的速度,轻装每天行进六十里已经是极限,再快的话,部队的战斗力,就要大受影响了,甚至走不到襄樊,就得减员一大半。

饶是每天只行六十里,但经过连续四天的雨中行军,加起来已经走了半个月的将士们,还是出现了状况……许多人生了病,还有些马上就要生病的。终于,一向听话的戚家军将士罢工了,在距离襄樊还有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停下来,要求无论如何都得休息一天。

对于任何军队来说,出现士兵抗命都是很严重的事件,戚继光的部将要求严惩带头闹事的士卒……以戚家军严酷的刑法来说,这几乎是必然的。

但戚继光没有答应,因为他知道士兵的不满是普遍性,如果在这种时候加以处罚,必会导致官兵离心,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陈洪对京营官兵的处理,便是反例。

事实证明戚继光是富有远见的,当年他费尽心思一定要挑老实巴交、吃苦耐劳的农村人。为的就是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有个完美的结果。他不慌不忙地来到士兵面前,做一番政治工作,把他们这次行动的重要性,提高到事关国家兴亡之类的高度,说如果不能按时赶到,国家立刻限于战乱云云。心思简单的官兵们果然相信了他的说法,许多人竟当场热泪盈眶,向他检讨所犯的错误。

戚继光却大度的表示,这次谁都不惩罚,而且做出了庄严的承诺:事后一切赏赐他分文不取,全都分给将士们!

于是被成功激励的士兵们,冒着大雨继续前进,有了信念的支持,果然创造出奇迹,仅用了一天半时间,就奔行出一百一十里,到达泛滥的汉江边。

※※※

从江上游飘来的死尸、旗帜、盔甲、无不昭示着一场残局已经发生,士兵们忧心如焚,纷纷要求立刻接敌。但戚继光却让他们抓紧时间休整,同时派出便衣斥候,四处打探情报。

虽然已是火烧眉毛,但戚继光深知自己这支军队的重要性,还是要摸清战场状况,方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一锤定音,不辱使命!

很快,斥候带着一位年轻英俊的官员回来,双方互通姓名,都已是彼此久仰,“原来是大明第一战将戚元敬!失敬失敬!”“原来是大明第一能战的林若雨,久仰久仰!”两位青年英雄惺惺相惜,旋即就战局达成了共识,戚家军隐蔽行踪,继续休整,林润则返回小乐山,向沈默通报情况,听取他的意见。

于是便出现了起先,林润与沈默密谋的一幕,两人定计之后。苦命的林润又马不停蹄的奔波回去,再给戚继光报信。于是在这三位青年俊彦的共同努力下,一场漂亮的‘偷梁换柱’上演了……

次日,沈默以‘就粮’为名,派出了与戚家军数目相等的官兵、民夫,但带队的军官却没有把他们引向村庄城镇,而是直接带到戚家军隐匿的山谷中。然后戚家军将士,半强迫、半说服的跟他们换装,并命令他们在山谷中休息,然后以他们的身份,分批分次的回到小乐山……至于他们找到的粮食,都是戚家军自己的军粮。

这一切发生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但因为所有的部队都已被打乱打散,加上大伙儿的注意力,全都盯在带回来的粮食上,烧火做饭才是正办,所以谁也没在意这些陌生的面孔,到底是何方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