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二章 本与末(第2/4页)

当时沈默还在苏松巡抚任上,很多人都认为,由他来出面制定一些东西,是最好的选择,但被沈默断然拒绝,他私下对一些头面人物说,谁制定,谁就有解释权,就是这套东西的主宰。你们信任我,我很高兴,但我毕竟是官方身份,也不可能永远在这儿,将来新的巡抚上任,便会继承我的权力,也拥有解释权、甚至修改权,到时候你们岂不是被动了?

他这番话,对那些人的触动很大,使他们思考了许多之前从没想过的东西,经过一番合计,他们最终决定跳开官府,自己制定规范。也是在那一刻,他们对沈默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们心中,这位无私、睿智、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的大人,已经有些超凡入圣的意思了。

沈默虽然不出面,但还是给他们提了三点原则,尽可能让所有人参与制定,尽可能的公平,过程必须清晰透明,只有这样,这部公约才不会昙花一现、沦为儿戏。

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嘱咐众人:“要想获得长久的,独立于官方的力量,必须要表现出比官方更高尚的品质、更优秀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凝集大而散的力量,变得牢不可破——这部公约的制定,就是你们能否做到的试金石!”

另外,他还提醒众人,法令条文不是骈散美文,要求条款直白无误,没有歧义,不怕啰唆,只怕错漏,要尽量以口语化的文字,浅显易懂的措辞书写,以让尽可能多的人明白无误为最终目标。

但事情知易行难,当要去制定一部各方认可的公约时,就必须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必须让商业活动的参加者,都认可公约内容,才有可能一致承认它、拥护它。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公约编纂委员会……由各行各业的商业协会推举出一百名代表组成……花费整整三年时间,历经九次大修改、无数次小变动,才拟出这么一部草案,这个过程中,沈默尽量不参与意见,只有成稿之后,才第一次观看,且没有对条款本身,提出任何意见,只是提醒编委会人员,在日后施行时,千万不要敝帚自珍,认为条款不容更改,只要出现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都要立即进入修改程序……但必须获得委员会三分之二的赞成,才可最终修改……为的是保持公约的权威性和对实际情况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满、赢得信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

公约签订仪式那天,上海城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各行各业的商人们济济一堂,就连平素不露面的大户们也到齐了,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为自己制定规则,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个日子,实在是太值得所有人记忆了。

在这个仪式上,作为上海城的设计者,这部法典的倡导者,在场大户巨商唯一信服的人。沈默想保持低调也不可能了,他被推举到台前,发表致辞。

面对着广场上乌压压的目光,沈默知道自己所说的一切,不只是这些人会听到,如果言辞过激,会对自己的未来,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但他还是要亮明旗帜,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他在简短的祝贺后,便开篇明义道:“《吕氏春秋》说,农为本,商为末。故中国历代以来,有重农轻商之说!此乃大谬矣!”这话一出,满场皆惊,沈大人敢否定国家的农本思想?虽然大家都很喜欢听,但还是为他的命运捏一把汗。

但沈默下面的话,又让人们放下心来:“为什么说这话错呢?吕氏春秋是谁编的,吕不韦,他是干什么的?丞相,但更是商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会为自己的集团说话,难道吕丞相脑壳坏掉,会说自己的坏话吗?他是多么精明的人,显然不可能。”顿一顿,他接着道:“‘本’是木之根;‘末’是木之枝叶,一棵树没了根,就倒塌,就活不下去,正如农业至于国家,所以说是农为本!但一棵树光有根能行吗?没有枝、没有叶,光秃秃的一根树干,能长大成材吗?”说着笑笑道:“谁种过树,告诉我什么树不用枝繁叶茂,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掌声,欢笑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