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八章 大赢家(第2/4页)

“这个我不能听你的。”沈默摇摇头道:“你应该知道,以苏志坚的水平,在江南根本不能中举,是我帮他办到陕西,沾了分区录取的光,才成为举人的。”说着望向徐渭,沉声道:“在我原先的想法中,他当个举人就足够成功了,也不枉苏雪一场付出,再高就过犹不及了。”

“那你也不该拦他呀?”徐渭道:“最多不管他,让他凭本事考去,考中考不中都是他的命。”

沈默闻言沉默片刻,轻声道:“……我不相信他的人品,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因是,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说着声音低低道:“让他落籍陕西的事情,虽然程序上合法,但在情理上是站不住脚的,一旦起了舆论,我也不好下台。”

※※※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人文荟萃,读书人多如牛毛,如在浙江乡试名落孙山的生员,到了云南贵州陕西说不定能高中榜首。这些地方条件恶劣,汉人数量本就少,读书人较之沿海,更是要少得多,出色的人才,也没法跟沿海地区相比。但为了团结稳定,使科举这一缓和矛盾的神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朝廷特意照顾落后地区,给予这些省份稳定的名额。虽然在数量上少于发达地区,但与读书人……尤其是优秀读书人的比例上,可大大超出许多。

所以朝廷规定,必须回原籍考试,也就是说,必须是本地人……而大明朝不带迁户口,你祖宗是哪儿的人,你就只能在哪儿考试。

但苏志坚……当时还不叫这名……显然不能在江南考了,因为家乡人知根知底,他姐姐入过贱籍的事情,难免会被捅出来,到时候可真是鸡飞蛋打了。

当时那小子整个人都颓丧了,苏雪怕他彻底沉沦了,厚着脸皮去求沈默。沈默本事再大,也不敢直接给他改户籍,那真是活得不耐了。

但他还是把这事儿办成了,因为通过询问得知,苏雪的祖先除了乡籍……还有戎籍。

所谓戎籍,就是军籍的意思,大明的军人子弟,除了必须要子承父业的那位,其余的也是可以读书考学的,而且可以在卫所所在地考试,与乡籍享受同等待遇。这时朝廷为了便于将士戍边,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地方,自然深得上下欢迎。

只是如同任何一项制度,日久天长,代代相传,便生积弊。比如说这苏家,祖先奉命离开苏州,戍边陕西。后来到了苏雪的爷爷那辈,刻苦读书,以绥德卫戎籍应考成功,举家迁回江南、落户原籍的同时,还利用在官场的关系,偷偷保留了自家的戎籍,以备万一,所以他们家既有乡籍,又有戎籍……这可不是苏雪爷爷首创,事实上,许多类似情况的人家,为了子孙着想,都会这样做。

但这对人家真正的卫所子弟,可是不公平的——你们家不是迁回去了吗?你又不是在这生、在这长的,怎能算是戎籍呢?他们岂能容许一个不相干的外人,来挤占本属于自己的名额?

当然,若是子孙应考时。父辈仍在台上,能跟卫学的督学打好招呼,自然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可像苏家这种情况,好几十年前的关系,早就人走光、茶透凉,卫学怎肯为一个外人得罪了一干本地学子?

所以虽然苏家有戎籍,但没有沈默的帮助,当地的卫学定是不肯接收……就像不入县学、府学没法参加乡试一样,不入卫学也是不行的。当时沈默的同年,正在陕西做巡按御史,这点事情自然难不倒他,于是苏雪的弟弟改名志坚,成了绥德卫学中的一员。

还是那句话,这件事虽然丝毫不违法,但在大明朝,从来都是情大于法的,若是惹得绥德卫的士子们羡慕嫉妒恨,群起而攻之,那可真是黄泥巴跌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