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三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下)(第2/3页)

※※※

但说实在的,这些阿拉伯人来的不是时候,此刻的汴京城暗涌潜伏,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陈恪,想要把他撵出汴京城去。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异族人,对他绝对是很大的风险。

但他不能把他们安置在广州或者泉州了事,那样固然安全,却会寒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心。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全心全意工作,为华夏文明提供再次腾飞的丰富养分?

所以陈恪提前数月,便向官家上奏此事,说自己在广西时,遇到了阿拉伯商人。他们对他说,黑衣大食境内,正处在战乱之中。一批走投无路的知识分子,希望能得到大宋的庇护。

而且他们也不是白来的,会将大秦、波斯、大食、天竺、埃及的经典书籍,献给大宋皇帝陛下。

有外邦人愿意不远万里归附,大大满足了天朝上国的虚荣心,以仁慈著称的官家自然不会拒绝。而大宋朝的士大夫们,对武人专政,迫害士人有着切齿的痛恨,在不产生麻烦的前提下,他们也不介意收留这些‘外国读书人’。

至于陈恪所说的‘经典书籍’,大宋君臣倒没放在心上。没办法,中国之外皆蛮夷的思想根深蒂固。士大夫们对蛮夷的书籍,充其量只是好奇……想不到蛮夷也能写书啊!却不会有多少兴趣。

所以陈恪成功为他们申请到了四百人的永久居留权,但没有申请到哪怕一个虚职,或者荣誉称号。归根结底,朝廷只把他们看成,一赐乐业人那样的难民而已。想要赢得大宋的尊敬,还得靠他们自己。

于是问题出现了……阿齐兹那厮,为了把这些学者拐骗到大宋,不知开了多少空头支票。他说大宋朝无比尊重读书人,只有学者才能当官。不想当官的学者,更会受到全社会的敬仰云云。

结果这帮人各个怀着来当贵族的心态到了汴京城,谁知没有想象中的盛大迎接,也没有任何官方的优待,还这么天寒地冻,许多人便不高兴了。

对此,阿齐兹不屑一顾道:“不要理这帮家伙,来了由不得他们,想回去可以,自己下海游去吧。”

指望这种没节操的国际骗子,就是这种结果,陈恪深感无奈。他当然不能听这厮的馊主意。

但现在这微妙的形势下,他也无法为他们争取什么,只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想要的尊重。

他先包下了汴京城最好的两家客栈,将这些人安顿下来,然后用半生不熟的阿拉伯文,与他们诚挚恳谈。告诉他们阿齐兹所说的不假,但那是获得了大宋朝文化认同的学者,才会得到的待遇。而大宋和大食相隔万里,何等遥远,对你们的文化一无所知,如何去让他们认同?

他还坦率的告诉他们,这次的邀请,也不是官方的,而是他在听说了他们的遭遇后,以个人的名义邀请他们来前的。只是因为交流上的障碍,阿齐兹可能会错意了。对引起他们的误会,陈恪深表歉意。

那些阿拉伯学者,自然大为生气,许多人甚至当场提出要回国……其实这就是矫情了,要不是在国内实在混不下去,谁会在背井离乡、来到毫无了解的遥远异邦?

陈恪很清楚他们这种心态,因此也不担心,但面上还是一脸歉疚道:“你们要走,我会安排船相送,但是走之前,能听我再说几句吗?”

这些家伙本来就是虚张声势,发泄一下不满罢了,自然不会不听。

“我听说你们的黄金时代,是哈里发麦蒙时期。那时候,为了鼓励翻译,国王用与译稿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支付稿酬,可有此事?”

众学者点头道:“是的。”其实最好的时候早过去一百年了,轮到他们为宫廷服务时,只能每月拿固定的薪水,若没有别的收入,也就仅够养家而已。

“那么,我也许诺你们,每翻译一本著作,就奖给你们等重量的黄金,直到你们获得朝廷的认可为止。如何?”陈恪咬牙切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