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零章 司马光(第2/3页)

侯义在这样的往复贸易中发了大财,成为宋夏之间有数的超级贸易商。但他的生意在今年戛然而止……因为朝廷绝了于西夏的所有和市、私市。

事件的起因,要从那个砸缸的司马光说起,过年那会儿,欧阳修家群贤毕至,一大票文化名人聚会,有人就问,怎么司马光没掺和一杠子?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司马光当时在京城,欧阳修肯定要请他的,因为司马光人缘太好了……而且名声也高,高到比王安石还有名的地步。没办法,出名要趁早,人家七岁砸缸就名扬天下,成为神童代言人,那时候,王安石只有五岁,正穿着开裆裤到处撒尿呢。

而且他还不是小王那种古怪的圣贤。他的举止言行,绝对堪称士大夫之楷模,不像王安石那么不讲卫生,不通人情。

但司马光这会儿不在京城,他在边疆吃沙呢。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这绝对不符合光光哥的仕途设计。作为一个高干子弟……他爹司马池,那是当过御史头子、三司副使的高级干部,司马光的仕途自然要比一般人来得顺溜。

而且他也确实争气,七岁时便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人家七岁就能跟家里人讲《春秋》了,陈恪十岁才在作弊模式下,能教人家炒个菜,简直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大器晚成一般都是用来励志的,而真正的牛人,必然是从头牛到尾。光光哥这样的牛人,二十岁就早早中了进士。我们都知道,高干子弟的仕途,都是精确设计过的,而且往往是凡人无法看透的。

光光中进士时,尚属幼齿,而且根正苗红,他爹的老同事、老领导们,非常重视他,便想破例留在京城里做奉礼郎……这是乖乖不得了的,因为有宋一朝,进士及第后,都要外放的,那怕你是状元,也得先下去锻炼几年。所以大家的仕途都是由外而内的,但光光却可以一开始就在京里,真是羡煞同年。

但他没有接受,主动要求到杭州去……这年代的杭州,可不是后世的人间天堂,而是属于边远地区。理由很感人,他那在杭州做太守的爹,老且病矣。后来他便一直侍奉老父直到去世,守孝期间更是‘执丧累年,毁瘠如礼’,险些因为悲伤过度而亡。

超期守孝之后,光光才回到京城任职。

我们不知光光的初衷如何,但他确实通过这件事,向天下人展现出自己‘至孝’的一面。在这个‘非孝子不忠臣’的年代,这就是他的资本。且他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二十年前,包拯就比他干得更彻底,人家考上了进士,却十年不出,只为尽孝。但一出山,就坐着火箭窜上天,因此得名‘包青天’!

也不知光光父子有没有从中取经。

※※※

这之后,他又展示出另一样极端重要,却不适合大肆宣扬的优秀品质。那就是绝对、完全、毫无保留地忠于领导。但这个领导,不是皇帝,而是当时的独相庞籍。

光光没有老包的运气,回京之后,他深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原来在他长期外放并超期守孝的过程中,他爹的老同事、老上级,或退或外放,都离开京城了,再没人像香饽饽似的捧他。

候了半天缺,被外放了个韦城知县。好在很快又回到京城,当上大理寺评事……所以工作很没劲,且没什么前途。

这段时间光光很苦闷。但好在很快时来运转,他爹的老同事庞籍回京了,任枢密副使,后来一直干到宰相。司马光马上去拜见庞籍,与他共忆了司马池老先生的平生二三事,从此便对庞籍,像父亲一样的爱戴和尊敬。

庞籍很喜欢光光,自然精心为他谋划,一开始,想推荐他去馆阁任校理……这是高级干部的必经之路。但宰相没有批准。不过两年后庞籍自己当了宰相,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光光。自此光光一路扶摇直上,当上大理寺丞,并兼国子监直讲,实权和未来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