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刀山火海跳油锅(第2/18页)

2.吴三桂他到底是啥意思?

于是清兵马不解鞍,人不停脚的开始向前疯跑,整整跑出了五里地,突然一声停,十万大军立即停了下来。

停下来之后,就没有动静了。

没人出来宣布解散,也没有新命令下达,十万人等待在那里,一等就是好长时间。

士兵越等越烦燥,不敢高声,只是小声议论,十万人的低声嘀咕,就听见嗡嗡嗡,嗡嗡嗡,仿佛有一只超级巨大的蚊子,正在半空中缓慢飞行,那气氛说不出的诡异,压得人心里透不过气来。

维和部队中的朝鲜联军,领队的是太子,这太子智商不是太高,既不会说汉话,也不会说满州话,所以带了个翻译官徐世贤。他见部队突然停了下来,半空中隐隐有可怕的妖蛾在俯冲,心里惊慌,就冲翻译官徐世贤招手:老徐,你快去打听打听,出什么事了?

于是徐世贤就急忙跑步去范文程的大营,进去后见范文程正坐在马屁股旁边,正在认真读书。徐世贤走过去,问道:老范,出啥事了?

范文程答:没出啥事。

徐世贤又问:没出啥事,那到底是啥事呢。

范文程道:没出啥事,那就是没出啥事,不过就是来了两个使者,带了点消息过来。

来的这两个使者,一个是总兵郭云龙,一个是游击杨珅。

他们是来自于山海关,带来了吴三桂的一封信。

这封书信,不是吴三桂本人写的,是他帐下的教书先生写的,所以文文诌诌,不要说是多尔衮,纵然是一般的汉人,要读懂也得花费几个年头,范文程给多尔衮连翻译了三遍,多尔衮还在猜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封信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吴三桂先说清楚他是谁。他声称他是亡国孤臣,是大明朝的臣子,虽然大明已经没有了,但是他还在。

第二部分,吴三桂再说明白他是在给谁写信。他称满清为北朝,与“我国”相对应,意思是说这是两个国家,万万不要混淆。

第三部分,吴三桂代表“我国”,向北朝借兵,光复大明。并要求北朝人民雇佣军,必须要走两条固定的路线,一是从西峰口进入,二是走密云县这条小路,除了这两条路之外,吴三桂反对北朝雇佣军自己瞎走一气。

第四部分,吴三桂代表“我国”,隆重向北朝雇佣军开出薪酬,不只是金银,还可以划拨土地给北朝,以回报北朝人民的无私援助。

这封信看得多尔衮头大,一遍又一遍的问范文程:老范,吴三桂他这是啥意思呢?他到底是啥意思呢?

吴三桂的意思就是……我哪里有知道!范文程回答不了多尔衮的车轱辘问题,被问得精神『迷』『乱』,干脆躲到没人的地方看小说去了。

翻译官徐世贤打听得清清楚楚,立即乐颠乐颠的跑回来,向朝鲜太子汇报。

太子听了,猛一揪马耳朵,大声道:吴三桂此信,必然有诈。

没错!这时候多尔衮也终于得出了结果:吴三桂这厮,必然有诈。

那么吴三桂他到底是有诈,还是没诈呢?

3.山海关中大逃亡

却说吴三桂发出这封密信,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痛苦思考。

现在吴三桂的情境,那真是说不尽的可怜。

他在击溃唐通部之后,逮住一万多名俘虏,强充入军,让自己有了五万人马。这五万人马,关起门来阅兵,真要走上好一段时间,可要是撒到荒郊野岭去打架,那就明显有点数量不足。

而且李自成那厮,又是出了名的赶尽杀绝,自从李自成起兵以来,向来是风格明快,干脆利索,你如果敢反抗,铁定是斩尽杀绝,你如果不反抗,铁定是摧残蹂躏之后,再斩尽杀绝。但这一条规律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说兵部尚书张若麒,还有唐通,这俩家伙就好象特受李自成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