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青春谁做主(第3/20页)

譬如弈棋,如果你和超一流棋手对阵,铁定是输得惨也累得惨。但如果棋艺高超的是你,那么,输得惨也累得惨的,就是别人了。

要如何做,才能够让自己比别人更具竞争优势?

唯有,创新!

所谓入圣境、结圣胎、圣果圆云云,说的都是创新。别人的理论你背得再熟透,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思考,才是圣哲之路的开始。

所谓圣贤,就是能够自我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于实践中运用成功的这样一种人。

可以确信,以上分析,也正是王氏家族集六世人智慧之大成者,这家人从王纲开始,继而是王彦达、王与准、王杰、王伦,再到王华,都是吃孔子的旧馒头混日子,一连六世也没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出来。但到了王守仁这一辈了,这种吃孔子旧馒头的现状,也应该结束了。

王守仁所肩负的家族历史使命,就是创新,创造出唯独属于王守仁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但如果爷爷王伦把这话说给王守仁听,那是不会取得预期教育效果的。以王守仁之聪明,他会反问爷爷:咦,为啥你当爷爷的不创新,非让我这个孙子来创新?为啥你天天拄着拐杖混日子,我就得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我凭啥就要这样倒霉?还有还有……我爹都已经是状元了,难道我这个状元儿子,就不能舒舒服服地玩上一辈子,让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再来创新岂不是更好?

好逸恶劳,是人之天性。如果把话说透,激发起小王守仁的逆反心理,那王氏家族的传承,到了这一辈,就算是到头了。

所以话要说,但方式一定要巧妙。

一定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让王守仁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去努力创新,去探索思想的神秘境界。而要达到这个效果,爷爷劝,当爹的哄,都比不了大街上找个骗子术士,上前忽悠他几句更来得容易。

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王守仁在大街上遇到的相士,百分百是拿了他爷爷的钱,跑来忽悠他这个孙子的。

何为第一等事

相士对王守仁的忽悠,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史书上记载说,王守仁经过长时期的思考,终于弄明白了相士对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他若有所思地说: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科举高考,弄到个名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大明帝国时代,中国的政治生态仍然处于原始粗放时期,这时候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哲学思想上的突破,而这个突破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是瞎突乱破的,突得不对,破得错误,那这个人的这辈子就算是交待了。

于是,王守仁就开始寻找突破的途径。

可是人生之路,举步维艰,这边王守仁刚刚要琢磨突破做圣贤,母亲却突然因病去世了,可怜这时候的王守仁哭得天昏地暗,可是他亲爹王华却乐坏了,王华心花怒放,那是因为古来官场有三桩好事:升官发财死老婆。升官是美事,发财也是美事,至于死老婆也被列入美事之中,那是因为当官的手中握有权力,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事业有成,这样的男人现在又被称为钻石王老五,有着大批的美少女狂追,都想拿下。

老状元王华,就是这样被一位年轻的女生拿下了,这个女生在史书上也有称呼,叫小夫人。史书上记载说:

父有所宠小夫人,待先生不以礼。

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两个半句话拼起来的。前半句说王华宠爱小夫人,因为小夫人年少貌美啊,小夫人让他往东,王华决不往西,小夫人让他打狗,王华决不撵鸡。而后面那半句……待先生不以礼。不以礼的意思就是说:不拿这小东西当儿子,看着就烦,听着就上火,恨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个半大不小的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