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盛世曙光(大结局)(第3/4页)

朱允炆无奈,只好出来与他们相见,看到这些昔日的旧臣,他也很是感慨,与他们说起当年旧事,那些人一下子就确信无疑,跪在建文面前,哭得老泪纵横……

真的就是真的,只会越来越真。没用多久,天下人便接受了他是真的太祖皇帝嫡孙,大明名正言顺的皇帝陛下。

在天下人看来,江山本来就是建文帝的,现在要拿回去也理所应当。当然,朱棣的政权已经建立起二十多年,也不乏支持者,尤其是当年那些迫害过建文旧臣、瓜分过他们财产的家伙,自然绝不愿看到建文复国,不管怎样都会站在北京朝廷一面。

无论如何,这时已经无所谓谁占理谁不占理,一切只凭实力说话了。

其实,这就是天下人站在建文一边,因为双方此刻的胜负,已经没有悬念……

北京朝廷虽然兵多,但各地的藩王和勤王军已经按兵不动,不敢再向北京靠近一步,只能倚仗城里的五十万大军……

虽然通州城到现在也只有七八万军队,但无论是王通也好,还是赶来勤王的几位藩王也罢,没有一个敢领兵出战的,全都龟缩在北京城一动不动。

更要命的是,有王贤的大军在城外,各地的粮食根本运不到北京,京城中又多了几十万张吃饭的嘴,很快便粮食断绝,城中军民只能以草根野菜充饥……

军民们对包围北京的王贤并没有多大意见,毕竟两军交战,围成乃是应有之意。他们恨的是不顾自己死活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这些家伙倒是饱食终日,不用担心挨饿,可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啊!

当柳升带领他的十几万大军,从张五和刘子进把手的紫荆关回到关内,赶来与王贤汇合。王贤终于开始攻打北京城。

已经军心涣散、离心离德的守军将士,哪里还会与他们死战?甚至有军民偷偷破坏城防,帮助王贤攻城。看到大势已去,城里的王公大臣也坐不住了,趁着守城混乱,偷偷联系城外,打开了朝阳门,放王贤大军入城。

皇城中得知外城已被攻破,朱瞻埈坐在堆满柴草的乾清宫中,想要自焚殉国。张太后苦苦劝他不要做傻事。朱瞻埈说朱允炆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张太后叹气道:“他可没把自己烧死,还好端端地在通州待着呢!”

朱瞻埈一听愣了,再也没有勇气自焚,让太监传话出去,希望能体面投降。

王贤接受了朱瞻埈的投降,很快便稳定住京城局势,又将通州的粮食运了过来。老百姓捧着白花花的大米喜极而泣,对王贤的那点怨气,全都飞到了九霄云外……

将皇宫收拾出来,王贤便恭请建文帝入京。其实,朱允炆一点不想踏入北京一步,这里可是朱棣发迹的地方,每一块城砖都带着浓浓的燕王气息。也许有人会生出报复的快感,但朱允炆只觉得浑身难受,恨不得赶紧敷衍完了猴戏,好回交趾的山庙去……

但自打烧掉金陵的皇宫,亡命天涯那天起,他便已经笼罩在别人的意志中身不由己。此刻,重新坐在龙椅之上,也依然只能按照预先写好的脚本,一板一眼地演着属于别人的戏码。

当年二月,朱允炆下旨复位,改国号为‘正统’。

同日,朱允炆又下旨封王贤为德王,并追封三代祖先。又任命王贤为大都督,总督天下兵马军政。

再一日,朱允炆下第三旨,命削除天下藩王兵权,并命各地藩王限期到京城居住。

各地二十几个亲王,近百个郡王,上万宗室大哗。立即便有十几个王爷起兵造反,也要学着清君侧……

军情报到北京,朱允炆却以龙体不适为由,命德王监理朝政,总摄军政大权。自己居然不顾大臣劝阻,在庆寿寺继续当起了和尚……

王贤立即派莫问、柳升、张义、薛桓、邓小贤五员大将,各率两万兵马,分赴各地平叛。那些废柴一般的朱家王爷,哪里是这些虎狼之师的对手。半年之内,所有叛乱平定,那些造反的王爷,还有和他们勾结的宗室,都陆续被押送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