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史上最强登基诏(第2/3页)

“孤要在废墟前登基!”太子殿下斩钉截铁道:“就是要让臣子明白,我大明如今百废待兴,再恶化一步就要变成一片废墟了!”

“这,殿下……”金纯等人大惊失色,哪有在废墟前举行大典的道理?

“不要再说,孤意已决!”朱高炽断然道。

现在是太子殿下最大,登基大典的地点只能按他的意思办。礼部的官员挖空心思,既要让典礼庄重美观,又不能忤逆了太子殿下,最终将御座和金台帷幄设于奉天门前。紧接着,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而不作。所有人开始了昏天黑地的忙碌,终于赶在大殿前夜,所有准备工作就绪。

大典当日凌晨,太子在有司引导下,穿孝服拜祭了天地、宗庙、社稷,然后在太监的服侍下脱掉孝服,穿戴起衣帽针工局赶制的衮冕服,在锦衣卫全副卤簿引导下,在钟鼓齐鸣声中,于吉时赴奉天门继皇帝位。

这时,公卿百官已经各具朝服入午门,在仪仗如林的奉天门外分班列队,恭候新君驾临。

按照祖制,先帝驾崩,藩王是不准进京奔丧的,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登基大典上,所以公卿百官以几位国公为尊——站在首位的是今上的表兄,定国公徐景昌。徐景昌乃中山王徐达之孙,靖难之役中被建文处斩的徐增寿之子。朱棣登基后,感念这位小舅子的功劳,封他的儿子为定国公。看在自己老婆徐皇后的面子上,也没有废掉保建文的长房一系的魏国公爵位。

这样徐家就是一门两国公,论尊贵自然远胜其他公爵,只不过魏国公一系终究是站错了队,被朱棣留在南京,没有一起迁到北京,算是淡出了一线。现在二房定国公才是徐家的代表。只是徐景昌是个不能骑马开弓的书生,所以徐家地位虽然尊宠,但权势却远比不上站在他右侧的英国公和成国公。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能,这两位便是如今大明将门勋贵、武将集团的左右领袖。

让百官公卿没有想到的是,与三位公爵并列的还有一人,乃是乐安侯王贤。但旋即,所有人都明白过来,这是太子殿下在表明对王贤的态度——他不是大明的千古罪人,而是本朝头号功臣!

一时间,官员们心思各异,有人在琢磨,应该改变对这位本朝第一红人的敌对态度了,有人盘算着该如何去巴结王贤,也有人愤愤于王贤背了那等嫌疑,居然能洗白上岸,还有人忧心忡忡,担心王贤将彻底无人能制……

公卿百官的心思有成百上千种,就是没有一个人,觉得王贤不配站在那里!甚至他站在三位公爵之前,都是理所应当的!

吉时一到,朱高炽在太监的搀扶下,在金台帷幄升座。持鞭太监甩动丈许长的皮鞭,抽出银瓶炸裂般的鸣鞭声,三声鸣鞭之后,百官跪拜、叩行大礼!

行礼之后,官员起身肃立,看着翰林官手捧诏书,穿过殿前广场,捧到御前用印,然后授予礼部尚书金纯,由金纯在奉天门前开读继位诏书。

一开始,自然是朱高煦宣布自己在大家的恳劝下不得不告祭天地,继位登基!奉祖考之洪祐,仰圣明之永图,所以定年号为‘洪熙’,次年改元。

登基诏书骈散华丽,乃题中应有之意,群臣听得昏昏沉沉,待听到年号时,才精神了一些,本以为这就要结束了,谁知金纯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而是继续念道:“所有合行事宜条示于后……”

‘登基诏书中还有施政方略?!’众官员一下瞪大眼睛、直起耳朵,唯恐听漏了一个字,错过第一时间体会新皇意图的机会。

“自今日前,官吏军民人等,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