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4章 王乐天(第2/3页)

“解学士当年曾说,‘高才不需用典,才气绰绰有余,何需寻章摘句?’”胡广也大加赞许道:“今日听闻此诗,才知道解学士所言诚然。”说着高举酒杯道:“当为诗此浮一大白!”

“当浮一大白!”众人纷纷举起酒杯,干杯之后,有人笑道:“仅凭这一首诗,我大明第二才子也当得。”第一才子自然是关在牢里解学士了,仅凭其修《永乐大典》之功,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是啊,此等高才,不当籍籍无名。”胡广重重点头,兴奋道:“吾当为其扬名!”说着问虞谦道:“不知诗人姓甚名谁,哪里人氏?”

虞知府光陶醉去了,这才想起去看那名字,见是自己治下的,便很自豪地答道:“富阳小吏王贤……呃……”说完就愣住了。

众人也都愣了,难以相信一个小吏,竟把浙江的秀才全比下去了……

“不会是开玩笑吧?”众人问道,“越是有才的秀才越孟浪,也是有可能的。”

“不会。”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周新,这才出声道:“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他作的。”

“哈,原来是铁寒公亲封的‘江南第一吏’!”众老大人恍然道:“难怪难怪!”既然之前有过佳作,老大人脆弱的小心灵便容易接受一些。

“如此才华,为何甘愿作吏呢?”有人不解道。

“不是谁都有钱读书的。”周新对王贤的印象很不错,而且他用王贤的法子,将了都转运盐使司一军,果然让盐司不敢再乱来,取消了浙东西贩盐的限制。

此举不仅解救了盐商,更让浙西盐价大降,惠泽无数百姓。为此周新一直很感激王贤,此时自然要替他说几句话了,“这王贤的父亲叫王兴业,因为当年的秀才杀妻案,而被冤枉下狱数载,耽误了他读书。去岁他父亲平反,富阳知县才照顾他进县衙,当上了书吏,这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原来如此,”听了周新的解释,众大人纷纷叹气道:“可惜可惜,如此才华却沉沦下僚,真如明珠暗投啊……”

“没什么可惜的。”那徐提学心中一动,笑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他还不到十七岁,现在督促他认真读书,未尝不是又一个苏明允!”他对此事极为上心,听到有质疑声,还专门出去替王贤解释……

见他如此热心,周新一愣,旋即明白了徐提学的小算盘,不禁眉头轻皱,自己好像帮倒忙了……

楼船上,就着王贤的诗,胡学士摆足了天下大宗师的派头,教育诸生道:“这首诗平白直叙、谈不上炼字和雕琢,但琅琅上口,美不胜收。为什么呢?因为它如琴瑟叮咚而无杂响,如行云流水而无阻滞。”顿一下,胡学士看了一圈,才想起件很重要的事道:“哪个是王贤?”

“小人在。”王贤不是读书人,自然没法自称学生,赶紧出列行礼。

众人见他眉目清秀,根骨清奇,浑没有衙门里刀笔小吏的庸俗劲儿,心里的疙瘩登时去了不少……若这种诗的作者,是那种一看就俗不可耐的胥吏,得让人多堵得慌?

“你可有表字?”胡学士和气问道。

“草字仲德。”王贤恭声道:“乃县老爷所赐。”

“很好。”胡学士心里暗叹,要是没有多好,老夫赐你一个,也是一桩美谈。“仲德,我来问你,你上过几年学?”

“回学士的话,小人只上过几天蒙学。”王贤虽然不明白胡广啥意思,但似乎要替自己洗白,自然乖乖配合答道。

“跟谁学的作诗?”胡广又问道。

“没人教。”王贤道。

“吓,”众老大人笑道:“那你怎么会作诗?”

“小人只知道基本的对偶、平仄,平日好读《唐诗三百首》,”王贤怯怯答道:“日子久了,也斗胆做些打油诗、顺口溜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