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0章 买卖双方(第2/3页)

为了保命,富阳县三家粮商不得不下血本,宣布以三两银子一石的价钱,收购今年的新米!

听到这个消息的粮商都惊呆了,这样的价钱即便在春荒时,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现在各县普遍的粮价,是八钱银子一石粮,当然卖给外县进货的粮商时,按例是要涨价的。尤其是这种临时紧急购粮,自然要狠宰一刀。但是再涨也顶多就是翻番,即一两六钱一石粮。

因为哪怕春荒时,卖给富阳县粮商的粮价,也没超过二两银子一石粮。现在毕竟离春荒还有几个月,最少也得给人家打八折!

是以在各县粮商看来,一两六钱的价格就是厚利了。现在,富阳县的粮商,竟然以三两银子的价钱收粮,那简直就是暴利!

要知道,以他们收粮的价格,再把损耗算进去,也不过六钱银子一石米。这一下就是五倍的利润,足以让任何人疯狂了!

尽管对方要求由卖方,将粮食运送到富阳,但这么点距离,在暴利面前,一点运费算得了什么?

可想而知,粮商们会以何等热情,对待这笔大买卖。

但可惜的是,来送信的是粮店的伙计,无权与他们签署契约,只说他们老板同时向很多个县的粮商求援,便匆匆去下一家送信了。

不过在暴利的诱惑下,一切都不是问题。粮商们盘算着,横竖离着富阳不远,大不了白跑一趟,弄好了却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过个肥美的新年!

于是,一袋袋粮食从各县粮商的库房里搬出来,装上船,沿着水道运往富阳县……

仅仅几天时间,富阳县的各处埠头上,便停满了满载的粮船。船儿靠岸后,各家粮商或者他们的掌柜的,便上岸到三家粮店知会说,粮食运来了,赶紧验货入仓吧,大伙还赶着回家过年呢。

粮店的掌柜赔着笑说,这事儿我们可做不了主。几位爷稍候,我们这就去牢里跟东家商量,一有了章程便告诉你们。

听说人家的东家还在牢里关着,粮商和掌柜的也不好多说什么,便吩咐伙计守好船,自个到县城的酒馆茶楼打听消息去了。

这一天从早到晚,一直络绎不绝有粮船到达富阳。后来的老板和掌柜的,一看见码头上一艘挨着一艘的粮船,心情便紧张起来。船一靠岸,赶紧去粮店打听,得到的答复自然毫无例外,都是请稍候一宿,等我们问过东家后再说。

粮商们心里不快,但现在是狼多肉少,谁都怕得罪了金主,非但一句难听的话不敢说,还得表现出宽宏大度:

“应该的,应该的,谁家还没个难处。”

“不着急,不着急,问明白了再说吧……”

粮商们离开粮店,见天色不早,谁愿意回船上,和一帮子雇工挤一起?便寻青楼酒馆吃酒耍乐去了。

富阳县屁大的地方,统共就那么几座像样的青楼酒馆,粮商们无论去哪一家,都会碰上一堆同行。大家一见面,自然亲切无比,几乎每一家馆子里,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

“想不到张老哥亲自来了,小弟给您拜个早年了!”

“哎呀,刘贤弟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伙计,快加把椅子!老哥,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们县另外三家粮行的东家、掌柜……”

“久仰久仰!”尽管从没见过,却更要表现出亲热。

“久仰久仰,请上座!”

“您请上座!”

一番虚让之后,众人重新坐定开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自然要说话聊天了。大家是同行,又为了同一个目的而来,绕来绕去,话题终要回到这次富阳粮商收粮上。

“老哥,你这次带了多少粮食?”刘贤弟问道。

“不多,几十石罢了。”那张老哥捻须道:“年根下了,谁家也不宽裕,只是周洋他们身陷囹圄,咱们身为同行,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谁还图那点钱?”其实,他带了好几条船,几十石后面还得加个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