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见魏使痛悉徐庶噩耗,减粮草激起军营争斗(第2/6页)

杜袭叹了口气:“他去年病故了。”

诸葛亮手中的信落了下去。

杜袭一惊,他抬起头,看见很亮的光在诸葛亮的眼睛里跳跃,久久没有消失,仿佛是泪,刹那,他闪出一个荒诞的念头,诸葛亮难道在哭么?

蜀汉丞相竟为一个寻常的魏国官吏的亡故而悲泣,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杜袭其实隐隐听说过,徐庶曾经是诸葛亮的故交,可他和徐庶没有太近的交情,对徐庶的印象很淡,只记得他极其沉默寡言,在人才济济的魏国朝堂上,徐庶像是一片可有可无的影子。每当朝官们抖露出满腹经纶,为朝政要务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却从不参与,只低着头藏在人群中,像是被撂在喧嚣外的残木。他在魏国任职数年,没有做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上呈的奏疏中规中矩,文辞既不华丽,议的事也不足以打动君心,总体上是一个本本分分,甚至是很平庸的官,性子又极孤僻,没有多少朋友,唯一记得他和孟建还常走动。后来孟建外派封疆,徐庶更是无处可走,除了公事出入署门,必须与同僚交往,平日一概窝在家里,一直到他死,许多人都不记得朝堂上有这么个影子官。

诸葛亮把头偏向一边,从天顶洒下来的一捧阳光刚好罩住他的脸,没人看得见他的表情,肩膀一阵战栗,本来挺直的腰板弯下去很大的弧度,像是被某种悲痛的力量狠狠压住。可他强迫自己顶着那力量往上提起,他紧紧地咬住牙,问话的声音很轻:“是患的什么病?”

这问题难倒了杜袭,凭他和徐庶这寡淡得像陌生人的关系,他哪儿会知道徐庶的病,只好老实说:“不知。”

诸葛亮沉默,他缓慢地转过脸来,却已恢复了平静,唯有瞳仁里溢出雾一般的水光,他轻轻地一展颜:“有劳使者宣传致意,亮当复信以报听。”

杜袭满心的疑惑,可他毕竟是敌国使臣,不可能追问详细,他便转了心思:“我大将军敬言丞相,天之历数在我大魏。丞相何必做逆天之举,徒伤民力,空耗蜀地,请丞相收兵回蜀。”

诸葛亮眼中陡然一片冷峻的青光,他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说:“上覆你家大将军,我不会退兵,他如今龟缩不出,非丈夫所为,若他尚存丝毫胆识,可来与我军决战。所谓天之历数,大汉历数四百年,膏沐子民,润泽四方,天下百姓皆延颈翘望复我汉家衣冠,尔之魏方十数之年,怎能与四百年之汉朝比天数?”

这回答太有刚锋,像是初发硎的刀剑,一字字都透着冷冽之气。杜袭打了个寒战,他终于体会出诸葛亮的厉害,怪不得曹魏诸臣有人纷议诸葛亮是个刻薄鬼,看他当年骂魏国劝降派的那篇文章,真是敲骨击髓,不容情面,直在曹魏朝堂上炸出一个大坑来。

杜袭本想争一争,可他约莫能断得出诸葛亮是鼓唇舌的行家,自己大概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匆匆寒暄了两句,自出了营帐。

杜袭刚走,诸葛亮支撑了很久的力气松动了,他再也坐不直,只好用一只胳膊撑住面前书案。胃却疼起来,像被钳子狠狠地箍住,一块块血肉在脱落,另一只手便死死地抵住胃。

修远看出诸葛亮不适,忙过来扶住他,担忧地说:“先生,胃疾又犯了?”

诸葛亮摇摇头,他用另一只手从案头取来一支笔,想给孟建写封回信,可笔在简上缓缓滑过,却迟迟没有落下一个字。

该写什么呢,问一问徐庶的事么,问一问徐庶这些年来过得怎样,临终时留下什么话,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可又觉得似乎多余。即便问出来,他又能做什么呢,他们到底已被残酷的命运隔绝得太久,漫长的时间在他们之间划出了永远也抹不平的沟壑。

有些东西其实早就死了,命运在某个悄然的时刻执拗地变了脸,没遮拦的快活、不修饰的梦想,都属于明亮的青春,就是不属于现在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