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八章 请君入瓮(第2/5页)

他举目向东边遥遥望去,从洛阳渡河的辛云杲也该到了,忽然,李清若有所感,在黑漆漆的夜空中他似乎看到了什么,“大将军,是火光!”一名亲兵遥指对岸,李清也看清楚了,黄河北岸多出许多星星点点的火光,仿佛夏夜里的银河,星星点点,延绵数里。

“来了,终于来了!”李清冷冷一笑,他轻轻一摆手道:“大家回营,命斥候紧密观察渡江情况,一时一刻都要向我汇报!”

……

长孙全绪在等待各军集结蒲州的同时,也在大量调集渡船,他最担心潼关的修缮在他抵达前完成,或是已到洛阳的李清反应过来,增兵潼关。

河东各路人马集结起来也有十万之众,这是一个松散利益联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入关控制朝廷,至于谁是最后的大赢家,那是以后之事,当务之急是要趁关中空虚拿下潼关。

十万人过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只要准备充份,一夜之间也能完成,长孙全绪征集了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民船,再加上水流平缓,他相信自己能一夜渡江。

“渡河!”长孙全绪马鞭一指,喝令大军开始渡河,一堆堆凌乱的火把很快便理顺成了长龙。

“长孙将军!”数十骑战马飞奔而至,当先一人是大将卫伯玉,他是在哥舒翰兵败后逃至河东,手下有一万余人,一直驻扎在汾州,虽然他也是随大队前来,但他感觉长孙全绪不管是决定还是行军都太急躁了些,就有点象当初的哥舒翰,很多细节问题都没有弄清楚便仓促渡河。

“长孙将军,我建议最好分头渡河,这样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分头渡河?”长孙全绪警惕地望了他一眼,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大意了,名义上自己是盟主,可事实上谁先进关中,谁就掌握的说话权,自己想掌大权,可他们也何尝不想呢?

想到此,长孙全绪干笑一声道:“兵贵神速,船就这么多,若分头渡河,岂不能耽误时间?卫将军着实多虑了!”

卫伯玉见长孙全绪不听,大急道:“可若是对岸有伏兵,中途击截,该如何是好?”

长孙全绪仰天哈哈大笑,半晌,他才摇摇头,略带一点讥讽道:“我看卫将军是被崔乾佑杀破胆了,我昨晚接到情报,李清大军已抵达洛阳,中途击截!你以为会是谁?崔乾佑死而复活了吗?”

“长孙全绪!”

卫伯玉的脸涨得通红,“你休要欺人太甚!”黑暗中看不清楚,但可以从他话气中听出恼怒之意,“你们去便是了,我自回汾州!”

长孙全绪坐在马上一动不动,一直等他掉转马头,才望着他的背影冷冷道:“皇上命我们全部进京,卫将军却敢抗旨不遵,莫不是看河东空虚,想做河东王不成?”

卫伯玉浑身一震,半晌,他才长叹一声道:“我卫伯玉一心为国,岂能让你这种小人中伤,既然你不听我劝,也由着你,我最后过江便是。”

说罢,他一拨马头,很快便消失在猎猎的火光中,长孙全绪一直待他背影消失,才冷冷笑道:“谅你也不敢有二心!”他一转身,马鞭直指南方,厉声喝道:“渡河!”

一队一队的士兵冲上渡船,有几艘大船已掉转船头,慢慢离开码头,黑暗中只听见桨片划水声,大船晃晃荡荡,向无边无际的黑雾中驶去。

船去船来,一直到东天空露出一丝青明之色,运兵才渐渐到了尾声,最后未过河的都是粮草辎重,十万大军密密麻麻排列在河岸上,寒风凛冽,冻得他们直打哆嗦。

长孙全绪寻到了刚刚过河的卫伯玉,大笑道:“卫将军,‘中途击截’,这是谁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