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和李林甫的妥协(第3/4页)

事实上,李清确实是和章仇兼琼谈过,新盐法还算顺利,为了他的下一步改革计划,现在必须要和李林甫达成临时妥协,虽然章仇兼琼有些犹豫,但还是勉强答应了李清要求。

“原来是这样,李侍郎不愧是和吐蕃打过仗之人,这招金蝉脱壳用得巧妙,连老夫都瞒过了。”

李林甫笑呵呵地拉着李清的手,走到茶几前,“来!来!来!我们坐下说话。”

很快婢女便上了茶,李林甫端起小茶碗,抿了一口,随意地问道:“不知侍郎可知刺杀你的何人?”

“是何人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这人必然是因为新盐法触犯了他的利益,故买凶刺我。”

李林甫笑了笑,依然不舍地追问道:“我听说刺客三人,两人当场被杀,第三人是个舞姬,被侍郎抓住了,怎么会不知道是谁派的呢?”

李清摇摇头,苦笑一声道:“知道的人被当场杀了,而这个女刺客地位低微,她确实不知,只知道是京中传来的命令。”

“如此,无据无凭,这岂不成了无头公案了吗?”

李林甫叹了口气,话题一转又道:“你昨日刚到长安,恐怕还不知道长安这几日的流言吧!”

李清却哈哈一笑,“此事我已经听我妻说起,说庆王私窃官盐,被我抓获,这纯属无稽之谈。”他忽然压低嗓声对李林甫道:“查获官盐是真,但据被抓之人交代,那些官盐是扬州刺史李成式所盗,而且我查过帐簿,正是上元节前后,张博济回京探亲,由李成式代理长史,他有这个机会,此案证据确凿,我已向皇上上书弹劾了李成式。”

李清的话真真假假,李林甫焉能听不出来,二十万石官盐价值并不大,不过六、七万贯,但查到便是死罪,以李成式为官之小心,怎会做这种得不偿失之事,此事十有八九还是庆王那种贪心之人所为,李清不过是给庆王找替死鬼罢了,李成式不是他的人,他并不关心,但李清的最后一句话却让他心中一动,生一个念头。

李清仿佛与李林甫心有灵犀,李林甫念头刚起,李清便笑道:“张长史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年年都是上上考评,若皇上肯接受我的弹劾,我准备向皇上荐张长史为扬州刺史,望相国莫怪我唐突。”

“侍郎说笑了,张博济一个书呆子怎能做扬州刺史,他还是老老实实做几年长史再说。”

李林甫知道,李清此话也就是章仇兼琼的意思,荐自己女婿为扬州刺史,他们是在向自己示好呢!李林甫心中冷冷一笑,就算自己有这个心,但若不逼出他们的真实目的,此事是绝不能答应。

“相国太谦虚了,张长史文才人品皆好,在百姓中素有清誉,又了解扬州情况,连他都不能为刺史,那岂不是讥讽李清枉做沙州刺史吗?”

李清明白李林甫真正的意思,他刚刚得到宫中消息,李隆基明日一早要召见他,那李林甫最迟明日就会知道他的想法,瞒他也无意义,便诚恳地说道:“实不瞒相国,李清是有些思路,想先得到相国的支持。”

“说说看!什么思路?”

李林甫饶有兴趣地摸了摸硕大的鼻子,手要去端茶碗,却又下意识地缩了回来。

“我做户部侍郎时间不长,便感觉到我大唐的民间殷实,但国库空虚,如此为何不将民间的闲钱利用起来,我思量了很久,也接触过王宝记柜坊,这给了我一个思路,为何国家不成立一个柜坊,将民间的闲钱都吸引过来,同时左藏的钱也可存在其中,这些钱可以用来给商人放利子,朝廷急需用钱之时也可以通过这个柜坊向民间借钱……”

李清的思路便是成立类似后世的中央银行,但唐朝条件尚不具备发行纸钞的条件,故只能实施部分银行的职能,但前提是要将左藏(即国家金库)从杨国忠控制的太府寺剥离出来,将真正的财权拿到手,以推行他的金融尝试,而他还有另一个更深的目的却不能对李林甫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