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章 东宫案(二)(第3/3页)

对于高力士,李清已经不相信后世那些影视剧中的丑化,此人能在风波险恶的唐宫中平安度过一生,而且位高权重也不受君王猜忌,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他绝不相信高力士会和李林甫结党同盟,说得直白一点,李林甫还不够资格,只有超然在上,才会为各派拉拢吹捧,也才不会被李隆基所忌,高力士自然比他李清更要明白这一点。

“既希望老夫病体早愈,却又不让老夫卧床休息,李将军说说看,这是那门子道理?”

李清蓦然转身,只见一身青衣小帽的高力士缓缓走来,两名小童左右扶持,他脸色焦黄,两眼无精打采,李清急忙躬身施礼,歉然道:“是李清唐突了,误了阿翁的休息。”

高力士摆摆手,走进屋子吃力地坐下,笑一笑对李清道:“我倒喜欢你称我为大将军,阿翁被人叫久了,心也疲了,看你拜贴上称我为大将军,让人不由耳目一新,感觉不错。”

李清初见高力士,总抱有太监误国的成见,初见、二见、直到今天,他才慢慢感受到此人委实不错,没有想象中太监的傲慢和变态,也不摆上位者的架子,当然这也和李隆基看重自己有关,但不管怎样,这份随和、亲切的态度,就让人心情轻松,包括李林甫,和他谈话也不感到压力,或许这就是位高者的境界。

李清轻轻将茶杯放下,对高力士诚恳道:“李清虽然职位低微,但位卑不敢忘忧国,在南诏,我为了国家的利益竭尽全力,将来我还想去西域,也是想为我大唐百姓的安居尽自己的一份力,这些是我肺腑之言,不知大将军可理解。”

“位卑不敢忘忧国,说得好!”高力士看了一眼李清,缓缓道:“不仅是位卑,位高者更是心忧天下,皇上登基四十余年,哪一天不在阐心竭虑中度过,我大唐千千万万士子,哪一个不是想建立功业、报效国家,李将军报国之心老夫当然理解。”

说到此,高力士淡淡笑道:“但我也知道,李将军是有雄心壮志之人,决不会仅仅满足于位卑忧国,更不会淡然于山林,与世无争,我说得可对?”

李清起身向他长施一礼,肃然道:“水至清则无鱼,李清名字中虽带个‘清’字,胸中却有大鱼千条,我今天来拜望大将军,就是希望大将军将来能提携我一把,知遇之恩,在下莫齿难忘。”

高力士惊诧地看着他,向自己请求提携之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象他这样坦率直接的,一转念,他便明白过来,李清此举不过是在补应做而未做的功课罢了,未经自己点头便得了圣眷,又有几人能长久的?

“看来此人也是个明白人,着实可以栽培一番”

想到此,他点点头笑道:“由此可见李将军乃坦诚之人,不虚伪、不矫情,不过老夫是没什么可提携的,关键是李将军自己要做出政绩来。”

说完,他端茶杯,表示了一个送客之意,李清微微一笑,从怀里慢慢摸出一折本子,放在桌上,“这是今天早上我亲眼目睹的一些事情,大将军若有空,不妨看一看。”

说完,他拱拱手告辞而去,高力士望着他的背影消失,这才取过折子,式样和格式都是正式上奏皇上的标准折子,请自己看,无非是说得好听点罢了,他笑了笑,随手打开,匆匆扫了一眼,渐渐地,他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眉头皱成一团,杨钊最后进了李林甫的府邸。

他长长吸了口气,多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一桩东宫大案眼看就要发生,高力士背着手,低头在房里来回走了几圈,猛然,他抓起折子高声命道:“来人!速替我备车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