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留待后来人

李二陛下没注意卫螭的表情,而是径自沉思起来,跳下马,背负双手站在卫螭身旁,举目眺望,看着远处的小山村沉思。李二陛下都下马了,谁都不可能继续坐在马上,大家都下马,静静站在李二陛下身后,等着他回过神来。

“卫螭,所谓的资本积累,如何积累?何谓积累?”

望着出了一阵神,李二陛下问道。卫螭挠挠头,走过去,道:“陛下,所谓的资本,说白了也就是钱吧,资本积累差不多也就是从小钱到大钱的积累,对那样的小山村来说,说这些太遥远了,先把肚子问题解决了才是大事。”

按照学过的马哲,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在大唐并没有失衡,也远远达不到大规模爆发的社会矛盾的程度,刚经历了大战才几年的时间,谈所谓的爆发太遥远,也不现实,如今正是人人满头搞生产、填饱肚子的时候。

李二陛下笑着颔首,摸着胡须道:“这几句话倒说得有见地,不过,也不是很明白,来,就算是和朕聊天吧,说说。”

卫螭组织一下语言,道:“我给陛下讲讲臣在海外的见闻吧。民以食为天,首先,要做到的是填饱肚子,然后才能再言其他。在海外,要发展之类的,首先要做到的是百姓能吃饱,衣食住行,衣服嘛,只要能遮羞就行,穿破烂点儿没问题,住和行,只要有一瓦能存身也能对付着住。吃饱了,有剩余了,才会有人想出售,如果连喂饱自己都成问题,谁会去出售粮食?肚子吃饱了,生存没有问题了,然后。人们才会去考虑其他。在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地种上的都是粮食,怕饿肚子。只有粮食够吃了,才会去想要种点儿可以卖钱的东西,然后拿去添加其他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个过程。”

李二陛下一脸沉思的表情,显然在努力理解卫螭的意思,示意卫螭继续往下说。卫螭续道:“在海外的国家,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能种植许多地经济作物,也有了剩余的劳动力,但是,发展问题仍是重中之重。地势好的地方,交通便利地地方,商人到达容易。商品也容易运输出去,经济发展就好一些,经济好了,带动了其余产业的发展。当地的百姓收入高了,自然也就富裕了。而交通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却很难很难,即使有了剩余地物资。要么就是任由在地里坏掉,要不就是得不偿失的运出去,或许卖的价钱,还赶不上运出去的花费。”

这种情况,在后世的现代偏远山区是很普遍的。卫螭的故乡虽说也是小山村,但随着改革开放,交通条件的改善。日子是渐渐好起来的。就是因为他们村的发展,搞得厮以为全国各地肯定都通上了公路。直到送医下乡地时候,厮才知道想得太天真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通了公路,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偏远山区,莫说汽车了,连自行车、摩托车都上不去,只能靠徒步行走。运输基本靠人力背,大件的就靠马什么的牲畜驮出山。

卫螭随医疗队下乡地时候,曾遇过一次。大约三四个小村子,都在大山里,从镇上过去,最近的要爬四个小时的陡峭山路,基本没有年轻人在家,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只有老年人在,平均年龄六十以上。当时进山的时候,医疗队地用品都是这些老人家给背进去的,即使背着物品,人家走山路也是比卫螭等年轻人快,当时,让医疗队的大姑娘小伙子们惭愧得很无言。

记得,当时山里有家人养了一年的大肥猪终于出栏了,弄下山大概能卖个千多块钱,千多块钱,在当地是一笔大收入,毕竟,那只是一个人均年收入只有数百的贫穷山区。那户人家也没有年轻人,只剩下两个老人家在家中。为了把猪弄下山去卖,出价两百都没人愿意帮忙运下山。要知道,两百在当地,够山里人家生活三个月还绰绰有余。最后没有办法,加价到三百,还是仗着熟人的面子,才把肥猪弄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