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 青鱼盖聂

那些昔日的贵勋们,绝无可能向老秦低头。不过也仅止于一两代人而已……三代、四代之后,如果大秦稳固,还有多少人仔细想想,大秦自统一六国以来,虽然偶有小乱,不过从大体上来说,基本上是平静稳定。

在渡过了早期灭国的阵痛之后,老百姓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

甚至从某些方面而言,在大秦严苛律法之下,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比往年更加快活。这一点,从始皇帝称帝到现在,短短八九年中增加的人口,就能看出端倪。没有了大规模的征战,自然也就没有了大规模的杀戮。老百姓们虽失去了获取军功的机会,但生活变得非常稳定。

当然了,频繁的徭役,还是给百姓们增加了许多麻烦。

严苛的律法,也让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闲散惯了的人感到不适应。可不管怎么说,生活却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于六国后裔而言,这种情况却不是他们乐意看到的结果。

天下太平,人心思安……时间长了,还会有多少人能记得灭国之恨?如果连仇恨都没有了,他们这些六国后裔,又当何去何从?难不成在那些被他们视之为蛮夷的暴秦阴影下生活?

所以,他们必须要不断制造事端,不断的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灭国的仇恨……

对于此,刘阚心里非常清楚。

能够记得祖上的光荣。这也是六国后裔蠢蠢欲动,不甘平静的主要原因吧。他们不敢大动,但是又不能不动。否则当人们忘记了他们的时候,将再无机会。

冯敬给刘阚带来了一封书信,出自于丞相李斯之手。

内容很正式。完全是以朝廷公文地方式来书写。用地是传统秦小篆。不得不说。李斯地文字颇有功底。而且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信中以大秦丞相地身份。对刘阚进行了一番勉励。

同时。也清楚地说明了情况。

大秦如今在中原兵力空虚。特别是在山东北部诸郡。兵力不足十万。而且分散于各地方上。

而老秦精锐。如今在北地被牵制。数十万兵马需戍卫千里疆域。本就捉襟见肘。

陛下英明。竟廷议之后。已决定在北疆修缮长城。将故燕、赵、魏三国地长城。和老秦早年修建地长城连为一体。一俟长城修建起来。则北疆地压力就大大减轻。如此一来。北疆精锐明白。可抽调出大半来震慑中原……这需要一些时间。大约三两年。或者更长久一些。

然则在这三两年里面。中原。特别颍川、陈郡、薛郡、泗水郡……乃至于包括长江以南地九江各郡。都将要面临极大地压力。六国后裔。定然不甘寂寞。会想方设法地制造各种混乱。

梁父山事件,不过是其中之

根据丞相府和大将军府的判断,梁父山事件出自六国后裔。试图借由齐鲁之地地混乱,来调动老秦驻扎于陈郡、南阳和颍川郡一带的兵力。而留守在陈郡、砀郡的老秦兵马,主要是为了防御故楚之地的反贼。一俟老秦人马调动起来。则江南楚人必然会有所行动……到时候整个中原的都将会出现动荡。仅凭老秦在中原的兵马,也会是疲于奔命,难以应付那种局面。

蒯彻眯起了眼睛,捻着胡须道:“如今看来,南公谶语,已经成了朝廷的梦魇啊!”

南公,是楚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方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就出自于南公之

刘阚叹了一口气。“朝廷的意思非常明白……驻守陈郡各地地兵马,绝无可能调动。也就是说,如果济北郡出现动荡,我们只有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济北郡如今只有兵马三千,而且分散于各县府。且不说这些兵马大都是齐人子弟,但只是征集一处,也需要耗费一些时日。

诸公,可有良策教我?

丞相在信中已经说的非常明白,所谓田三分。定然是指齐田子孙。只是。齐地有齐田子孙数百,大都是一方豪杰。一网打尽。非但不可能,反而会引发出更大的动荡。可是一一排查,耗费时日甚久,恐怕也不是个好法子。从速、从稳……还请诸公能够教我,如何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