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丹徒一夜(第3/4页)

秦始皇定都咸阳,又岂能容忍这种情况。于是命三千赭衣徒,凿京砚山败其势。而后改名谷阳,为丹徒。

而丹徒,也是正对广陵的所在,属扬州北大门。

使团一下船,便有当地官员前来迎接。为首的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一袭青衫,姿容俊美,颇有威风。他站在码头上,手持竹簦。见王朗等人下船,便立刻带人迎上前来。

“景兴公,别来无恙。”

“子布,尚安好否?”

王朗,原为会稽太守,后被孙策所败,逃亡许都。

其人素有清名,而且才学出众,在江东地区,颇有名望,为许多士人所敬重。即便是孙策曾与之交战,也必须对王朗有几分敬重。此次被孙策派来丹徒迎接王朗的,正是孙策帐下的谋主,长史张昭张子布。

张昭,原本是徐州彭城国人。

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二十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王朗有过几次接触,并深得当时名士陈琳之赏识。后徐州战乱,张昭避祸扬州。孙策起事之后,便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尽与张昭商议。此次王朗前来江东,张昭更担任了接待使团的事务,以显示孙策的重视。

王朗和张昭在码头上相互寒暄,另一边,曹朋则跟在荀衍的身后,也走下舟船。

“先生,那人是谁?”

曹朋低声问道。

荀衍嘴角微微一翘,勾勒出一道柔和弧线。

“想来,应是那彭城张子布吧。”

张昭出身豪族之家,论出身,还是逊色于荀衍这种祖世豪门子弟。

所以,荀衍绝对不会上去和张昭打招呼。如果张昭不过来,他甚至有可能对张昭不予理睬。

也许在他看来,张昭也就是和王朗属于一个层次。

果然,王朗和张昭寒暄两句之后,便带着张昭走了过来。

“子布,我来为你引见,颍川荀休若。”

张昭登时露出惊喜之色,“可是颍川荀三郎乎?”

三郎,是颍川人对荀衍的爱称。就好像吴郡、会稽人唤孙策为‘孙郎’的意义相同,代表着当地人对其人的喜爱之情。

荀衍搭手微微欠身,“久闻张子布大名,今日一见,过矜严威武,名不虚传。”

张昭连忙客套,“休若休取消昭,昭之虚名,实不足为道。”

两人很热情的拉着手交谈,而曹朋则站在荀衍身后,心里面暗自咒骂:什么人啊!这边一大堆人还淋着雨,你们却在虚情假意的说个没完,实在是无聊。赶快吧,还是赶快找地方避雨吧。

不过,他也知道,这虚情假意的客套,也算是一种礼数。

别看张昭满口的客气,可实际上,未必把荀衍看在眼里。与其说他是敬荀衍,倒不如说他敬的是荀衍出身;而荀衍也是如此,虽说口中称赞不止,但心里面估计却盘算着,该如何算计张昭。

口蜜腹剑吗?

其实,三国时期的这些牛人,哪个不是如此!

曹朋突然间感觉到,有一双凌厉的目光,从他身上扫过。

蓦地抬起头,就看到在张昭身后,还跟着一个青年。看年岁,约二十出头的模样,相貌敦实,给人以忠厚之感。不过那双眸子,却犹如鹰隼般,极为锐利。青年只是扫了曹朋一眼,并未太留意,旋即便将目光转向他处。

曹朋的眼睛,在不经意间眯成一条线。

这青年,又是谁?

“阿福!”

“啊,先生。”

荀衍突然呼唤曹朋,让他猛然醒悟过来,连忙上前。

“我与景兴子布同车,你随荀兰驾车随后……对了,看着雨势,今晚咱们在丹徒过夜!”

“喏!”

曹朋躬身行礼。

而张昭此时也扫了曹朋一眼,“休若,这是……”

“哦,此为我之书伴,名叫荀朋。”

“倒是一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