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第3/4页)

“不回来又怎么样,我就没看出眼下这长安城,还有什么好处!”一名年龄稍长的捕头晃了晃脑袋,大声反驳。“你就拿这酒水米粮来说吧,天宝年间什么价钱,现在是什么价钱?还有曲江池住的那些官老爷们的做派……”

他没有把话说完整,但在座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都跟着轻轻叹气。大唐朝廷是回来了,可长安却不是原来的那个长安了。物价腾贵,治安混乱,官员们又天天不干正事儿……

“可毕竟,这里是大唐的都城啊!”先前说话的那个人继续叹气,“我听国子监的教谕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此语出自“春秋”,孔老夫子当年认为,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

众捕头读书少,不知道这话到底对不对。却绝不相信安西军会变成夷狄。正搜肠刮肚想找句话反驳,却听见门外有人大声骂道:“放屁!纯粹放狗屁!离得远了,便不是唐人。当今皇帝还曾经躲到灵武去呢,那也是曾经的蛮夷之地!”

当着长安城大小捕头的面,公然指摘大唐皇帝。这人可真是活得不耐烦了。当即,孙仁宇等人顾不上喝酒,一齐涌向门口。只见两个年轻人的将军搀扶着一名高个子醉鬼,一名矮个子和尚,踉踉跄跄地向楼下走去。

“几位大人别跟我等一般见识,我等就是随便说着玩,当不得真,当不得真……”光看衣服,捕快们就知道对方绝非自己能招惹得起,赶紧点头哈腰地让开去路。

孙仁宇吓得魂飞天外,根本说不出任何话。待两个和尚和醉鬼走远了,才回过头,低声呵斥道:“人家说的话你们不爱听,就装没听到罢了,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今天也就是我还在,日后若是我不在了,看你们怎么死!”

众捕快被骂得面红耳赤,低着头后悔了半晌,才直起腰来,小心翼翼地问道:“孙,孙大人,刚才,刚才那几个人是谁啊。我,我们真的没认出来!”

“就你们这眼神儿,还在长安城混?!”孙仁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摇着头数落。“你们即便认不出秦、马两位小公爷,安乐侯爷和谪仙李白总认得吧!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哪天遇上个脾气大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贾昌?他怎么当和尚去了?!”众捕头大吃一惊,瞪圆了眼睛追问。

“我怎么知道!”孙仁宇没好气的回应。想到安乐侯贾昌昔日的手段,不觉额头见汗。用手推开众人,大步朝隔壁的房间走。只见里边杯盘狼藉,显然秦氏兄弟和贾昌等人,将刚才大伙的对话听了个够。

“真倒霉!”他心中暗叫一声苦,心中暗自盘算如何补救。猛抬头,却看见墙壁上墨迹淋漓,显然有人刚刚题过诗。

孙仁宇知道临风楼的过往,顾不上再害怕,赶紧瞪大了眼睛默默背诵。准备抢在小二们给墨宝盖上碧纱前,先记下来,以为日后炫耀之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说的应该是雷万春,一边背诵,孙仁宇心中一边暗暗分析。借古喻今,是唐人的传统。即便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他也能猜到其中一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这几句说的是谁,孙仁宇不知道。只感觉一股热浪在自己心中涌,烧得浑身血液像沸了般,来回涌动。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便想起王洵带领六百壮士,闪击柘折的之举。再看到“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又猛然想起传闻中,南霁云蒙难前,与张巡的交代,“本想留着有用之躯对付群贼,既然张公有约,敢不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