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补天裂 第六章 大唐 (五 下)(第2/3页)

“是啊,到底是百战名将,说出来的话霸气十足!让我们两个做哥哥的,一时还真的难以习惯呢!”

“没办法。两军阵前打滚的人,向来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两位哥哥别见怪,我不是针对你们!”王洵也不希望与朋友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笑着冲秦氏兄弟拱手赔罪。

“不敢当,不敢当!”秦国模与秦国桢赶紧侧开身子,长揖相还。“我们两个刚才把事情想简单了。只想稳住叛军,以最小代价把长安城拿回来,然后再慢慢找某些人算旧账。没仔细考虑到明允和安西军弟兄们的感受。既然明允不愿,那就算了。反正眼下咱们的兵力几乎是叛军的四倍,不愁打不下这座坚城!”

“朝廷那边,还请两位哥哥代为解释一二!”王洵伸手托住秦氏兄弟的胳膊,同时笑着提出自己的要求。

“分内之事,分内之事!”秦国桢、秦国模互相看了看,满口子答应。

兄弟二人的随从手中,还带着一份圣旨。但二人谁也没想把它拿出来当众宣读。因为兄弟俩心里都非常清楚,以眼下王洵的实力和声望,朝廷根本无法强迫他接受任何不愿意接受的命令。相反,还要处处谨慎,以免惹毛了这位爷,让他做出什么惊人之举来,令好不容易出现的中兴征兆瞬间烟消云散。

换句话说,眼下朝廷对于王洵这种手握重兵的武将,是又爱又怕。爱的是这些人能为大唐浴血征战,将叛军打得节节败退。怕得是稍有处置不慎,便令对方步安禄山后尘。届时新老叛军联手,恐怕大唐朝廷连再度“出巡”的机会都找不到。

而从家族利益角度,秦氏兄弟也不想与王洵起过多争执。如今不比天宝年间,那时只要你能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就能在朝中呼风唤雨。而现在,身背后没有一点儿可以依仗的武装力量,根本无法在朝堂中立足。随便某位像王洵这种级别的兵头上道折子,就让一部侍郎卷铺盖回家。

然而上头交代要完成的任务,兄弟二人还得硬着头皮去做。只是要换个更妥当的方式,别让触安西军的逆鳞罢了。王洵也知道秦家哥两个突然跟自己说起放叛军离开的事情,肯定是奉了上命。既然对方不把话挑在明处,他也不主动戳破这一层窗户纸,沉吟了片刻,又笑着道:“那个人的脑袋我是要定了的,否则对不起封四叔在天之灵。至于是在长安城内要,还是在长安城外要,倒是没多少关系。除非他有本事从人世间彻底消失。否则,哪怕是上天入地,我也一定要把他揪出来!”

“二哥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马方一拍腰间宝剑,大声附和。“大不了我辞官不做,跟我师父当年一样,千里追杀,取他项上人头!”

“这话要是被你家老爷子听见,恐怕有人屁股又要吃苦了!”秦国模横了马方一眼,笑着威胁。跟后者说话,他倒不用像跟王洵说话一样小心翼翼。“城内想平安离开的,又不是某一个两个叛贼?!守直刚才提醒得好,咱们把二郎的原话送进去,说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理应如此!”秦国桢笑着替哥哥帮腔,尽量把军帐内的气氛往喜庆方向引。“届时光复长安的功劳簿上,无论如何也少不了你马守直一笔。说不定用不了几年,你也能封个异姓王当当!”

“那自然好。至少我阿爷再想收拾我,就得考虑考虑朝廷威仪!”马方笑了笑,将秦国桢的调侃当做祝福全盘接下。

兄弟几个东拉西扯,说话的气氛越来越融洽。转眼之间,便聊到了天黑。王洵命人在偏帐摆下酒宴,替三位好友接风洗尘。又特意把宋武、万俟玉薤、王十三等当年长安城内讨生活的‘老人’拉上作陪。宾主之间推杯换盏,一直喝到后半夜,才尽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