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兵车行 第五章 不周山 (四 上)(第3/4页)

在大宛都督府内,赵怀旭的地位非常特殊。王洵可以保证无论自己做何种选择,沙千里和黄万山等人都会不折不扣的追随。却不敢确定,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将,在听闻封常清的下场后,到底会做如何打算?

赵怀旭的表现还是像先前一样出人意料,摇了摇头,继续答非所问,“封帅何尝只是待子达如自家子侄。对赵某,也有知遇提携之恩。子达出城之时,赵某就已经知道他离开的原因了。但害死封帅的真正元凶,又岂是区区那几个太监?!更何况皇帝陛下杀封帅的真正原因,也不是由于他打了败仗,而是怀疑他要步安禄山后尘!我等真的要起兵造反的话,岂不等同于坐实了封帅头上的罪名?!”

“是啊。王某想起来,便觉得进退两难!”王洵终于明白了赵怀旭的意思,有些惊诧,但更多的是无奈,“要报仇的话,恐怕我等就只好去投靠安禄山了。可弟兄们不远万里回来拱卫京师,临走到目的地了,却竖起了反旗,军心和士气怎可能不一落千丈?”

“关键的是,安禄山那厮不可能长久!”赵怀旭咬了咬牙,一语道破问题所在,“朝廷虽然最近几年屡出昏招,但开元年间的繁华,还被百姓们记在心里。而安禄山那厮,起兵之后一路杀人放火,根本得不到民心!”

“安禄山的军纪如何,王某早有耳闻!”屋子里的空气有些冷,王洵被冻得接连打了几个哆嗦。双臂抱住肩膀,叹息着道:“眼下王某的家人都在京师,真的帮叛军破了城,恐怕这辈子心里都不得安生!”

“岂止是不得安生!”赵怀旭苦笑,“恐怕封帅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放过你我!这里有一封信,大将军不妨看一看。看了,你就明白属下为什么不想给封帅报仇了!”

“信?!”王洵愣了愣,犹豫着伸出光溜溜的胳膊。“哪来的信,这是封帅的字体?封帅什么时候给你的信?!”

“不是给属下的,是给长安城中那位圣明天子的!”赵怀旭抹了下脸,声音有些沙哑。“属下搜检那个死钦差的遗物时,在一堆金银细软中翻到了它……”

没等他把话说清楚,王洵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拜读。才扫了开头几行字,视线已经再度被泪水模糊,“……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信上的字写得很潦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笔画断续现象,可见封常清写此信时,是在强行压制其自身的感情。

泪眼模糊中,王洵仿佛又看见了封四叔的身影。面对着边令诚那小人得志的嘴脸,面对着周围冷森森的刀锋,在临刑之际,这位一身正气老人并没试图替自己辩解,而是低声下气地乞求对方,再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容自己将数月来跟叛军的作战心得做个总结,给皇帝陛下,给后来的继任者,留一份宝贵的经验。

“天杀的狗贼!”王洵哽咽着揉了下眼睛,继续往下翻看。信其实为两份,其中一份为给皇帝陛下的遗表,另外一份,则对战事的总结与长远剖析。在老人家看来,叛军之所以能一路势如破竹,是因为准备充分,外加起兵突然,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而朝廷这边,无论是在战前准备还是临战动员指挥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但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无须再后悔。当下最重要的是,稳定防线,将叛军拖在潼关之下。安禄山所部兵马虽然骁勇,但最具威胁者,不过是那八千余曳落河,战死一个就少一个。而大唐这边的士卒虽然缺乏训练,临阵经验不足,却会越打越强,越打精兵越多。假以时日,此消彼长,叛军的攻势注定要难以为继。所以,不急于跟叛军决战,以各种手段徐徐图之,才是最佳的破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