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长安醉 第六章 惊蛰 (九 上)(第2/3页)

长安城诗人一抓一大把,但李太白却只有一个。听到了上司们的这些话,很多低级军官即便心中不服气,也不得不承认,王洵的确给弟兄们长了脸。特别是那些从安西归来的低级将领,更是觉得李太白的这首《塞下曲》,简直写到大伙心里头去了。爱屋及乌,看向王洵的目光难免又柔和几分!

只有马方一个人与众不同,私底下,没少调侃王洵走的是狗屎运。帮人打架,都能打到李白,并且由此跟对方攀上交情。而自己当天被岑参揍了鼻青脸肿,到现在,却成了对方手底下的一名小跑腿儿。这人比人,真是得活活气死!

“这算什么。太白向来就是个福星。当年有个犯了军规要斩首的家伙,刚好被他看见,求情救下。现在都已经快做了一镇节度了!”在军营里厮混得久了,绿衣判官岑参身上也沾染了不少兵痞气,听见了马方的抱怨,摇摇头,笑着说道。

“谁,还有比王明允运气更好的么?”闻听此言,马方立刻瞪圆了双眼,羡慕地追问究竟。

“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啊,你们没听说过么?”岑参愣了愣,笑呵呵地反问。

众人闻听,登时惊了个大眼瞪小眼。朔方节度使位置一直由太子遥领,此时的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实际上掌握的就是节度使的权力。大伙都知道郭子仪是武举人出身,科考之时,骑射,步射,马槊、膂力四项皆列第一,却都没听说过他居然还有如此倒霉的时候。年纪稍大一些者,如赵怀旭等人,就当岑参讲的是个与自己不相干的故事,笑笑也就忘了。年纪轻轻如王洵、马方等,则个个都听得心中滚烫,恨不能自己这辈子也能奇遇连连,像郭子仪成为封疆大吏。

志向虽然远大,王洵和马方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舍不得长安城的繁华。只有宇文至,看样子是打定主意准备跟着封常清去安西建功立业了,终日向老兵们讨教在西域的生活经验。所以三名好朋友虽然还经常碰面,话却是越来越说不到一处。慢慢地,连碰头的兴趣也薄了。

对于这种情况,王洵和马方两个除了心里感觉到很遗憾之外,想不出任何解决办法。宇文子达寻求上进,大伙不能出言劝阻,以免耽误了他将来的前程。而功名富贵虽然对前两人同样重要,在心里边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骨肉亲情。况且王洵心里边还多牵挂着一个白荇芷,若是一去边塞三五年不归,未等自己功成名就,白姐姐却已经先老了。

有卫尉少卿王准这个恶例在前,对于京师里边的其他纨绔会不会趁自己无暇分身的时候,乱打白荇芷的主意,王洵心里边可是一点儿也不敢保证。回营后还不到一个月,他就借着人脉熟的好处,厚起脸皮跟周啸风请假跑回了长安一趟。见到白荇芷,大诉离别之苦。调笑间出言询问,却发现自从那日被自己和雷万春等人联手收拾了一顿之后,卫尉少卿王准居然信守承诺,再也没靠近锦华楼半步。不觉暗自吃惊,信口说道:“那厮倒是长了记性,也不算白被雷大哥摔了个屁股墩!”

“我估计除了被二郎你跟雷大哥打怕了之外,他还非常忌惮公孙姐姐。毕竟贵妃娘娘跟公孙姐姐的关系很好。万一被她告到皇宫里去,恐怕太原公也招架不住!”几番进出宫廷,白荇芷身上又多了些富贵气,说起话来慢条斯理,陈述自己的见解之余,还很好地照顾到了王洵的情绪。

“有很大可能!”能看到白荇芷平安就好,至于到底是谁的功劳,王洵也不屑一争。“公孙大家还要用你到什么时候?贵妃娘娘的新曲子,快弄完了吧!”

“早着呢!”白荇芷以手掩口,轻轻摇头,“皇上和贵妃娘娘哪有那么多闲功夫,天天耗在歌舞上边。十天半个月能听我们排演一回,已经很难得了。照这个速度下去,恐怕再耗上一年都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