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南门(第4/5页)

而且孙传庭这人性格锋利偏执,还有点刚愎自用,也不是很有耐性的人,开封危急下,一怕他顶不住朝廷压力,二怕被胜利战果冲昏头脑,自信心膨胀下冒冒然出关,酿成大祸。

不过眼下这情形,孙传庭应该可以拖住李自成一段时间。

不久前王斗还得到消息,前太傅、兵部尚书孙承宗逝世,寿终正寝,朝廷追赠太师,谥文正。

得到消息时,王斗有些感慨,孙承宗这个结果比历史上那个结局要好得多,想起往日与孙承宗的交往经历,他决定让外务部派人前往高阳吊唁,同时再祭拜一下在巨鹿战死的将士。

……

潼关大捷消息飞传各处,当捷报传到京师时,京师沸腾,崇祯帝更是大喜过望,他哈哈笑道:“孙传庭不负朕望,果然可堪大用。”

孙传庭在陕西“胡作非为”,弹劾其人奏疏有如山积,一直是皇帝顶住压力,留中不发,此时捷报传来,崇祯皇帝深感自己识人之明,兴奋之下,立时下令传旨嘉奖,并献捷太庙。

当然,那些被流贼荼害的饥民需陕西地方自己想办法安置。

大捷之下,百官一样贺表如云,此时没人再谈孙传庭不是,不过却有人谈起闯贼又围开封,力主孙部尽早出关,解除开封之围,特别以陕西籍的官员为多。

崇祯帝也有些心动,不过他也知道陕地新军初练,不可轻动,应当慎重行事。

兵部尚书陈新甲也力主孙传庭不可轻动,他陈述利害,指明孙传庭在陕西不动的话,流贼北上南下都有后顾之忧,若孙部脱离潼关,孤军深入,一旦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他指责那些叫嚣孙部出兵的陕西籍官员是以邻为壑,多个朝臣赞同陈新甲的看法。

严重分歧下,崇祯皇帝更是迟疑,他虽说有孙部出关后一鼓歼灭流贼的幻想,也知道目前流贼势大难敌,应该多给时间让孙传庭练兵储饷,加强实力。

同时有人弹劾督师侯恂到开封后一事无成,畏敌避战,致使流贼又围开封。

想起督师侯恂,崇祯皇帝也有些恨恨:“无能之辈!”

崇祯帝之所以启用侯恂,一是因为侯恂是河南归德府人,对河南情况比较了解,二是因为侯恂对左良玉有恩,可以笼络当时兵多势重的左良玉部。

现在左良玉身死,平贼镇灰飞烟灭,侯恂到开封后,也只上了一个方略奏疏,主张陕西、保定、山东、凤阳、湖广、淮徐各督抚固守本境,断贼奔逸之路,他自己坐镇开封,相机行事,最好让流贼饿死在河南。

奏疏说得好,然本质是杨嗣昌“十面张网”的翻版,流贼也不会象侯恂想的那样,一厢情愿蹲在河南挨饿。

而且这奏疏还看出侯恂的私心,各地督抚若防堵失败,势必成为他侯恂的替罪羊,这更让崇祯帝不喜,认为侯恂是狡黠之辈,有负自己重托。

侯恂到开封也有一段时间了,如今一事无成不说,还让开封又被围困,这让崇祯帝对侯恂越加不满。

有朝臣认为应以孙传庭替换侯恂为督师,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各处军务,全盘掌控剿贼事宜,崇祯帝有些心动,他太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大臣出任督师,组织有效的堵剿了。

孙传庭一看就比侯恂这个无能之辈强多了,特别潼关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后。

不过他还是按捺住了,此时开封又被围困,大敌当前,更换侯恂只会让开封府城产生不必要的动荡,要换侯恂,也只会在孙传庭兵成,又解开封之围后。

开封必须救援,然大明无可用兵马,崇祯帝想来想去,除传旨让孙传庭加紧练兵外,只得晓谕河南等各处组织团练,对结寨自雄的地主武装赦罪录功,希望这些兵马多少能解开封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