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2节(第3/3页)

这个官制其实就是光武皇帝中兴时期的官制,目的是加强集权,总揽权纲,限制和削弱三公的权力。

以“三公”代替丞相,作为皇帝的宰辅,始自孝成皇帝绥和年间。当时辅政的大司马转为宰相,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和丞相并称三公,地位和俸禄相同。(过去御史大夫的地位和俸禄比丞相、太尉低。)如此一来,三公地位在制度上平等了,原宰相大权由丞相府和大司马府主掌,其中又以丞相为主,改制后,转为三公分职授权,不再由丞相总揽大权,独兼三公之事。

这个制度为王莽所承袭,光武皇帝中兴后,依旧采用此制,三公分权鼎力,地位平等,职责分明。

实施此制后,首先丞相李玮的权柄被严重削弱,其次大将军的权柄被严重削弱。小天子如今亲政,自领尚书台,其辅弼大臣自然就是三公大臣,大将军很自然地被排除在辅弼大臣之外。而他和长公主实际控制的权柄随着小天子的长大和尚书台权重,慢慢也就移交朝廷了。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将军和长公主的确愿意把权柄交出来,而这个前提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能够保证天子集权的官制。

骠骑大将军赵云和尚书令田畴没有立刻同意,他们请来了张郃、田豫、赵戬、王朗、华歆、司马朗、董昭、刘翊、牵招、宋文等大臣一起商议。

诸位大臣商量了很多天,最后一致认为这个官制虽然有利于集权,有利于小天子主政,但其危害也很明显,那就是皇权过于集中。皇权过度强大正是自光武中兴后,后宫、外戚和奸阉轮流把持朝政,祸乱社稷的最根本原因。

董昭、刘翊也曾向赵云提过同样的建议,他们认为目前情况下,这个官制的确可以缓和长安激烈的矛盾,有利于小天子主政。将来等到天下平定了,长安的矛盾减小了,朝廷可以利用大将军和长公主对小天子的影响力,再把官制改回来,让皇权和相权实现有效制衡。

赵云和田畴于是决定接受这个官制修改的建议。

十二月初二,太傅刘和、骠骑大将军赵云、御史大大荀攸约见丞相李玮,拿出了刚刚拟定的新官制。

丞相李玮勃然大怒,怒斥刘和等大臣“好了伤疤忘了痛”,二十多年的战乱因何而起?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直接关系到汉祚的命运,难道你们不知道?孝成皇帝修改官制,导致王莽篡国,大汉倾覆。光武皇帝中兴后,还是采用这种官制,但大汉皇统因此屡屡断绝,后宫、外戚甚至阉人轮番把持朝政,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皇权、相权失衡,人人都想把持权柄为所欲为吗?

刘和冷声嘲讽了句:“丞相大人是不是也在把持权柄,为所欲为?”

李玮气得睚眦欲裂,从席上一跃而起,“你们既然想亡国,那就去亡吧。我倒要看看大汉在你们的治理下,能支撑几天?”

李玮怒吼一声,一脚踢飞面前的案几,狂啸而去。

十二月初四,太傅刘和、骠骑大将军赵云、御史大大荀攸、太常卿许靖、太仆卿崔琰、宗正卿张范、廷尉卿陈群等三十多位大臣联名上奏,恳请天子修改官制,把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改为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改“丞相”为“大司徒”,废除“太尉”职,削弱丞相和大将军的权柄,权重尚书台。

为了能说服小天子和行台大臣,荀攸和崔琰亲自携带奏章,兼程赶往颖川天子大营。

同日,刘和、赵云把此奏章抄报晋阳,征询长公主和大将军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