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8章.箭在弦上 第10节(第2/6页)

李弘做了丞相,最多是一个权臣,还有天子和长公主的皇权约束。但李弘一旦掌控了尚书台,同时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那他就不止是一个权臣,而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篡立的局面。此刻的李弘就象当初的王莽,只要他愿意篡立汉祚,什么时候都可以,毫无羁绊。

李弘主动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却因为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对相权的争夺,因祸得福,反而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更大的权柄。

这种局面,长公主不愿看到,朝中大臣们更不愿看到,这根本就是一场两败俱伤,一场葬送社稷的血腥厮杀。

现在看起来,长公主的损失最大,她虽然拿回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消除了李弘割据称霸的隐患,维护了皇权的尊严,但她却失去了对相权的控制,甚至还失去了部分皇权,也就是部分国政的决策权。

朝中大臣们在这场争斗中受益颇多。如果他们能成功阻止长公主把尚书台独立出去,那么即使李弘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督领尚书台,他们也能拿回更多的相权,毕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太大了。此刻对大臣们来说,他们宁愿失去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大部分职权。但问题是,大臣们取得这部分相权的代价过大,这是长公主以牺牲部分皇权换回来的,对社稷的危害难以想象。

李弘的受益最大,但同时也成了矛盾的焦点,成了天子、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共同的对手。

长公主再次拿社稷来赌博。

她牺牲部分皇权,为的就是让大臣们迫于李弘的威胁,不得不重新站到自己一边。从而逼迫大臣们让步,让自己重新控制权柄。

此时此刻,大臣们没有选释,只得屈服于长公主的胁迫。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可空刘和、太常荀攸等大臣深夜进宫拜见长公主,商议削弱和制衡李弘的办法。

大臣们的意思是希望长公主不要把尚书台独立出去,不过即使是这样,李弘的权柄依旧很大。虽然长公主依旧主政,但尚书台是国政的主要决策机构。李弘手握兵权,现在又掌控朝廷的决策机构,其权力之大,已经导致朝堂上的权力正在逐渐失衡。

“李弘不是霍光,现在也不是孝武皇帝驾崩后的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冒着社稷倾覆的危险,盲目效仿当年的官制格局。”

崔烈激动地说道:“当年孝武皇帝驾崩后,霍光等大臣奉命辅弼幼帝。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弟弟,跟随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孝武皇帝非常信任他,但孝武皇帝之所以让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督领尚书台,掌控权柄,其真正的目地不是让他维持社稷的稳定,而是要他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制衡当时的宗室势力和外朝的士族官僚势力,防止社稷动荡,国祚毁于一旦。”

当时孝武皇帝之子燕王刘旦为了争夺皇统,丞相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为了夺回被尚书台抢去的权柄,两方势力互相勾结,联手对抗霍光。刘旦和上官桀曾打算发动兵变,但被孝昭皇帝和霍光出手镇压了。燕王刘旦和丞相上官桀死后,朝中权力得以制衡,霍光主掌大权二十多年。历经孝昭、孝宣两代皇帝,辅佐两位皇帝创造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完成了他对孝武皇帝的承诺。

但今日的大汉不是昔日的大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殿下如果打算仿效当年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以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主掌尚书台掌控权柄,以此来平衡外朝和禁中的势力,制衡皇权和相权,必定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大将军主掌兵权,手中有二十几万大军,实力极其强悍,如果再让他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其权势之大,前所未有。等到将来天下大定,君弱臣强,以李弘的盖世功勋,天下哪还有人知道大汉天子?那时李弘已经身不由己,就算他不想篡立,别人也会逼他篡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