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7章.风雷激荡 第11节(第4/5页)

丢弃扶余国,对扶余国的求助置之不理,显然不现实。但在今天黄河两岸战火纷飞的时候,再出兵塞外,显然更不现实。柯比熊这个时机的选择当真是恰到好处。

崔烈的威逼利诱之策目前看起来是唯一的正确选择,但崔烈在对外族的态度上一向让人不敢恭维。谁知道他这个办法是对是错?如果错了,鲜卑人一旦在柯比熊、步度更的带领下,重新崛起于大漠,那大汉中兴就遥遥无期了。

北疆武人的好战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大漠,胡人在他们的眼里根本不堪一击,谁不听话就要打谁。今日朝堂上的大臣们很多都是二十岁、三十岁的士人,他们因为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原因,一步就从学堂跨进了朝堂,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丰富的朝政经验,他们处理国事往往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

蔡邕人生坎坷,在朝堂上起起落落,从政经验非常丰富。他也曾被流放五原多年,对边郡治理有自己的看法。他和赵岐一样,倾向于崔烈的建议。但他自感势单力薄,无法说服朝中文武大臣,于是他奏请长公主,立即征询大司马大将军李弘的意见。

长公主想以八百里快骑下诏问询,但被崔烈阻止了,“派人去。”他举荐谏议大夫钟繇和议郎贾诩两人即刻前往邯郸。

长公主眉头一皱,没有说话。钟繇和贾诩都是长安朝廷的旧臣,崔烈这么做,显然别有用心。

崔烈看到长公主犹豫不决,急忙向蔡邕投去求助的目光。

蔡邕明白崔烈的心思。

长安朝廷现在存留下来的一帮旧臣,都有丰富的处理朝政的经验,而这正是目前朝廷所需要的。

现在朝中大臣几乎都是河北大吏,他们年轻,大都就学于晋阳和邯郸大学堂,包括一些北疆大将,他们都曾在这两座学堂里接受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崇尚改制,对中兴大汉有着强烈的信心和期盼,正是这种信心和期盼让朝廷的很多改制政策开始变得急躁和盲目。

随着河北大战的帷幕逐渐拉开,随着河北财赋的逐渐紧张,随着大臣们对胜利的渴望,很多事情正在逐渐失去方向,失去控制。

比如最近地方郡县屡屡发生强行征收粮食,强行征调民夫和马车的事,比如最近有地方官吏趁机侵占土地,中饱私囊的事,比如最近有大臣奏议加征商贾税钱,可以允许地方郡国铸造钱币等等。这一切的事情都说明朝廷很多政策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过激和短视行为,而制定这些政策的朝廷大臣们却茫然不知,依旧沉醉在沾沾自喜之中。他们在应对这种需要动用全部国力,事关社稷命运的大事的时候,迅速暴露出了他们缺乏足够经验的致命缺陷,他们被自己的信心冲昏了头脑,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导致大战失败的内在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赵岐和崔烈感觉到了这种危机,他们在尽力挽救,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赵岐倒下了。而新任太傅蔡邕刚刚上任,对许多事都一无所知,帮不上忙。而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赵岐那样的绝对威信。同样一句话,在赵岐和蔡邕嘴里说出来,会有不同的意思。下属们绝对遵从赵岐,但未必绝对遵从蔡邕。下属们可以错误地理解蔡邕的意思并错误地执行,而蔡邕却毫无办法。

崔烈无奈之下,只好动用长安旧臣了,他打算用长安旧臣的势力来做缓冲,以牵制和掣肘以长公主为首的改制势力,让朝廷的各项改制之策停下激进的步伐,让新政的推广和实施得到充分的验证时间,从而让改制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在一个平稳的节奏下进行稳妥而有效的控制。

天子的突然驾崩,使得长公主对这些长安旧臣怀恨在心,虽然她赦免了这些人的罪责,但她拒绝起用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